Java 高级特性与实战应用解析
随着 Java 语言的广泛应用和不断演进,越来越多的开发者开始关注其高级特性。对于已经掌握 Java 基础的开发者来说,进一步提升编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向更高水平迈进的关键。本篇文章将深入探讨 Java 语言的几个高级特性,分析它们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场景,帮助开发者提升技能,解决常见的开发难题。
Lambda 表达式是 Java 8 引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性,它为 Java 带来了更简洁、更灵活的代码风格,尤其是在集合处理和并行计算中,Lambda 表达式使得代码变得更加声明式。
- 事件处理:在图形化界面开发中,Lambda 表达式使得事件监听的代码更加简洁。
- 流式操作(Stream API):Lambda 表达式和 Stream API 的结合,使得 Java 8 在数据处理和集合操作上具备了更高的抽象层次。例如,计算某个集合中所有大于 10 的数的总和:
虽然 Lambda 表达式提高了代码的简洁性和可读性,但它并不是没有代价的。在需要频繁调用 Lambda 表达式的地方,可能会有性能开销,尤其是对于简单的操作,传统的 for 循环可能更加高效。因此,在使用 Lambda 表达式时,考虑性能是非常必要的。
Java 8 引入的 Stream API 使得对集合的操作更加高效且声明式,尤其是在进行复杂的集合转换、过滤、排序等操作时,Stream API 显示了其优越性。
Stream API 也支持并行计算,尤其是在处理大量数据时,能够显著提高性能。并行流通过多线程的方式分批处理集合中的元素,在多核 CPU 上可以提升性能。
虽然并行流能提高性能,但它并不是总是适用的。在数据量较小或者处理逻辑较简单的情况下,使用并行流可能反而会带来性能开销。并行流的性能优势在于当数据量较大时,多线程能充分利用多核 CPU 的优势,减少处理时间。
Java 程序运行时,JVM 会将内存分为多个区域,最重要的几个区域包括:
- 堆(Heap):用于存储 Java 对象,是 GC 的主要对象区域。
- 栈(Stack):每个线程都会有自己的栈,存储局部变量和方法调用。
- 方法区(Method Area):存储类的元数据、常量池、静态变量等。
了解这些内存区域的工作原理,能够帮助开发者更好地理解垃圾回收机制和内存管理。
JVM 使用垃圾回收(GC)来管理堆内存中的对象。常见的垃圾回收算法有:
- 串行垃圾回收器:适用于单核系统,性能较差。
- 并行垃圾回收器:适用于多核系统,可以并行处理多个垃圾回收线程。
- G1 垃圾回收器:适用于大内存的应用,能够更精准地控制垃圾回收的暂停时间。
为了优化 Java 程序的性能,开发者需要根据应用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垃圾回收器,并调整 JVM 启动参数,例如调整堆大小和垃圾回收线程数。
- 分析瓶颈:使用 VisualVM 或 JProfiler 等工具分析程序的内存、CPU 使用情况,定位性能瓶颈。
- 内存优化:通过减少对象创建的数量、合并小对象、避免过多的内存分配来优化内存使用。
- 多线程优化:在多线程应用中,通过合理使用线程池、避免过多的锁竞争等方式,提升并发性能。
设计模式是解决常见问题的标准方案,在实际项目中,设计模式能有效提高代码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以下是几个常见的设计模式及其在 Java 中的应用场景:
- 单例模式:保证一个类只有一个实例,并提供全局访问点。在多线程环境下,可以使用 enum 实现单例,避免了线程安全问题。
- public enum Singleton { INSTANCE; }
- 工厂模式:用于创建对象的模式,封装了对象的创建过程。在 Java 中,常见的应用场景是数据库连接池、日志库等。
- public class CarFactory { public static Car createCar(String type) { if (\”SUV\”.equals(type)) { return new SUV(); } else if (\”Sedan\”.equals(type)) { return new Sedan(); } return null; } }
随着业务需求的增长,架构设计的重要性愈加突出。Java 开发者常用的架构设计模式包括:
- 微服务架构:通过拆分单一应用为多个小的服务,每个服务独立部署和运行,彼此之间通过 API 通信。Spring Boot 和 Spring Cloud 是实现微服务架构的常用框架。
- 分层架构:通常将应用划分为表示层(前端)、业务层(服务)、数据访问层(DAO)等,保证代码的高内聚和低耦合。
- CQRS(命令查询职责分离):将系统中的查询和命令操作分离,能够提高系统的扩展性和性能,特别是在需要高并发的系统中。
本篇文章深入探讨了 Java 中的一些高级特性及其实际应用场景,包括 Lambda 表达式、Stream API、JVM 优化以及设计模式等。掌握这些高级特性,不仅能提高开发效率,还能帮助开发者解决实际问题,提升代码质量和系统性能。对于 Java 开发者来说,不断学习和实践这些高级特性,才能在快速发展的技术浪潮中站稳脚跟,成为真正的高级开发者。
高级的Java开发需要掌握哪些能力?阿里大牛亲身经历
很多工作了一段时间的程序员可能都经历过这些:
已经工作了2、3年,也接手了不少的项目,升职加薪却遥遥无期,眼看和自己一起出来打拼的老同事已经年薪50W,自己只有干瞪眼的份儿。
自己的岗位已经进入了瓶颈期,公司也接触不到新技术,对未来的职业发展产生疑惑。
看着自己的年龄逐渐逼近35岁,可市场环境不好,想要换一个薪资高的工作并不容易,如何提高技能成为了首要大事。
每个JAVA工程师应该都怀抱着一颗拿高薪入大厂的梦想,但到底如何快速进阶才能极高薪资,拿到45K呢?本期笔者采访了一些过来人的经验,以供大家参考。
作为45K的开发工程师,在技术方面一定是十分稳固的,目前市场上的那些互联网主流技术都需要会掌握,下面给大家梳理一下目前互联网公司的主流技术都有哪些。
对于进阶型的JAVA工程师而言,主要应该学习的几大技能如下:数据结构和算法、Java高级特性、Java web核心、数据库、Java框架与必备工具、系统架构设计等,下面就给大家依次介绍一下这些技巧的特点。
01
并发编程
用编程语言编写让计算机可以在一个时间段内执行多个任务的程序。包括:集合框架(源码)、工具类、框架Spring、SpringMVC等。
02
设计模式
设计模式(Design Pattern)是前辈们对代码开发经验的总结,是解决特定问题的一系列套路。它不是语法规定,而是一套用来提高代码可复用性、可维护性、可读性、稳健性以及安全性的解决方案。
常见常用的设计模式有:工厂模式、代理模式等。
03
分布式架构
用比较白话的方式来表达,分布式架构的理念就是:“分工协作,专人做专事”
举个例子来说,你是你们公司唯一的程序员,前端后端都需要你来负责,当公司逐渐做大做强后,业务需求量上来了,你自己忙不过来了,这时候你老板帮你招了一个前端,你只需要负责后端的工作也可以了,这就是分布式的意思。
分布式架构包含但不限于Zookeeper、Dubbo、消息队列(ActiveMQ、Kafka、RabbitMQ)、Nosql(Redis、MongoDB)、Niginx、分库分表MyCat、Netty等内容。
04
微服务
要理解微服务,首先要先理解不是微服务的那些。通常跟微服务相对的是单体应用,即将所有功能都打包成在一个独立单元的应用程序。从单体应用到微服务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
05
JVM性能优化
VM性能调优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取舍,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全盘考虑各方面的影响。但也有一些基础的理论和原则,理解这些理论并遵循这些原则会让你的性能调优任务将会更加轻松。
除了技能方面外,终身学习也是一名JAVA工程师必要的技能,笔者认识一位朋友,是有着13年经验的JAVA工程师,如何成为月薪过45K的程序员,他给了我们如下的建议。
1、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有更多的选择权
我们都知道进阶的首要要素还是技术方面,不论身处在哪个行业,技能点点的越多,你就能够将树木灌溉的更加高大一些。当你会的技能越多,你的价值也会更加大一些。所以作为想要达到45K的程序员而言,只有不断增值自己往高阶技术方向发展,职业道路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扩伸。
2、不要沉浸在舒适圈里
互联网行业发展迅速,作为从事IT岗位的我们,新技术也层出不穷,有些程序员由于一直沉浸于舒适圈而放弃了学习,或是学习了一段时间便放弃了,没有持之以恒,最终导致被时代淘汰。
互联网是没有舒适圈的,当我们止步不前时就说明自己已经在退步了。一个优秀的JAVA工程师是需要能够时刻跟得上互联网的发展的。
3、遇到中年危机怎么办?
有的人说,即使技术掌握的再好,到了40岁还是白搭,笔者接触过很多开发,遇到过最多的问题也是,到了40岁,我还可以写代码吗?这些问题,我们将他笼统的归结为中年危机。
笔者也采访了很多过来人,他们表示,之所以中年危机这个概念如此火热,是因为之间一直存在着误区。
难道只有程序员有中年危机吗?不是的,每个行业都会存在中年危机,我们又该如何克服呢?其实无非只有以下几点路线,并且都需要我们未雨绸缪,在年轻时就做好准备:
纯技术路线:架构师/技术专家→首席/资深专家→研究员→合伙人
管理路线:技术管理→一线经理→高级经理→职业经理人
转行:转岗→新征程
转行:找个能够养老的工作→新征程
发展第二职业、创业:原始积累→投资理财
写在最后
总结一下,其实成为45K的程序员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还是十分有难度的,并且程序员的职业生涯是很短暂的,我们一定要事先做好规划。同时要有危机感,要有备选方案,不要等到自己走进死胡同里之后再后悔。祝福大家都能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走的一帆风顺。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Java这个高级特性,很多人还没用过
泛型是 Java 的高级特性之一,如果想写出优雅而高扩展性的代码,或是想读得懂一些优秀的源码,泛型是绕不开的槛。本文介绍了什么是泛型、类型擦除的概念及其实现,最后总结了泛型使用的最佳实践。
想写一下关于 Java 一些高级特性的文章,虽然这些特性在平常实现普通业务时不必使用,但如果想写出优雅而高扩展性的代码,或是想读得懂一些优秀的源码,这些特性又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对这些特性不了解,不熟悉特性的应用场景,使用时又因为语法等原因困难重重,很难让人克服惰性去使用它们,所以身边总有一些同事,工作了很多年,却从没有用过 Java 的某些高级特性,写出的代码总是差那么一点儿感觉。
为了避免几年后自己的代码还是非常 low,我准备从现在开始深入理解一下这些特性。本文先写一下应用场景最多的泛型。
首先来说泛型是什么。泛型的英文是 generic,中文意思是通用的、一类的,结合其应用场景,我理解泛型是一种 通用类型。但我们一般指泛型都是指其实现方式,也就是 将类型参数化
对于 Java 这种强类型语言来说,如果没有泛型的话,处理相同逻辑不同类型的需求会非常麻烦。
如果想写一个对 int 型数据的快速排序,我们编码为(不是主角,网上随便找的=_=):
可是如果需求变了,现在需要实现 int 和 long 两种数据类型的,那么我们需要利用 Java 类方法重载功能,复制以上代码,将参数类型改为 double 粘贴一遍。可是,如果还要实现 float、double 甚至字符串、各种类的快速排序呢,难道每添加一种类型就要复制粘贴一遍代码吗,这样未必太不优雅。
当然我们也可以声明传入参数为 Object,并在比较两个元素大小时,判断元素类型,并使用对应的方法比较。这样,代码就会恶心在类型判断上了。不优雅的范围小了一点,并不能解决问题。
这时,我们考虑使用通用类型(泛型),将方法的参数设置为一个通用类型,无论什么样的参数,只要实现了 Comparable 接口,都可以传入并排序。
那么,可以总结一下泛型的应用场景了,当遇到以下场景时,我们可以考虑使用泛型:
- 当参数类型不明确,可能会扩展为多种时。
- 想声明参数类型为 Object,并在使用时用 instanceof 判断时。
需要注意,泛型只能替代Object的子类型,如果需要替代基本类型,可以使用包装类,至于为什么,会在下文中说明。
然后我们来看一下,泛型怎么用。
泛型的声明使用 <占位符 [,另一个占位符] > 的形式,需要在一个地方同时声明多个占位符时,使用 , 隔开。占位符的格式并无限制,不过一般约定使用单个大写字母,如 T 代表类型(type),E 代表元素*(element)等。虽然没有严格规定,不过为了代码的易读性,最好使用前检查一下约定用法。
泛型指代一种参数类型,可以声明在类、方法和接口上。
我们最常把泛型声明在类上:
把泛型声明在方法上时:
最后是在接口中声明泛型,如上面的中,我们使用了 Comparable<T> 的泛型接口,与此类似的还有 Searializable<T> Iterable<T>等,其实在接口中声明与在类中声明并没有什么太大区别。
然后是泛型的调用,泛型的调用和普通方法或类的调用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如下:
讲泛型不可不提类型擦除,只有明白了类型擦除,才算明白了泛型,也就可以避开使用泛型时的坑。
严格来说,Java的泛型并不是真正的泛型。Java 的泛型是 JDK1.5 之后添加的特性,为了兼容之前版本的代码,其实现引入了类型擦除的概念。
类型擦除指的是:Java 的泛型代码在编译时,由编译器进行类型检查,之后会将其泛型类型擦除掉,只保存原生类型,如 Generics<Long> 被擦除后是 Generics,我们常用的 List<String> 被擦除后只剩下 List。
接下来的 Java 代码在运行时,使用的还是原生类型,并没有一种新的类型叫 泛型。这样,也就兼容了泛型之前的代码。
如以下代码:
结果 longList 和 stringList 输出的类型都为 class java.util.ArrayList,两者类型相同,说明其泛型类型被擦除掉了。
实际上,实现了泛型的代码的字节码内会有一个 signature 字段,其中指向了常量表中泛型的真正类型,所以泛型的真正类型,还可以通过反射获取得到。
那么类型擦除之后,Java 是如何保证泛型代码执行期间没有问题的呢?
我们将一段泛型代码用 javac 命令编译成 class 文件后,再使用 javap 命令查看其字节码信息:
我们会发现,类型里的 T 被替换成了 Object 类型,而在 main 方法里 getField 字段时,进行了类型转换(checkcast),如此,我们可以看出来 Java 的泛型实现了,一段泛型代码的编译运行过程如下:
- 编译期间编译器检查传入的泛型类型与声明的泛型类型是否匹配,不匹配则报出编译器错误;
- 编译器执行类型擦除,字节码内只保留其原始类型;
- 运行期间,再将 Object 转换为所需要的泛型类型。
也就是说:Java 的泛型实际上是由编译器实现的,将泛型类型转换为 Object 类型,在运行期间再进行状态转换。
由上,我们来看使用泛型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上文中提到实现泛型时声明的具体类型必须为 Object 的子类型,这是因为编译器进行类型擦除后会使用 Object 替换泛型类型,并在运行期间进行类型转换,而基础类型和 Object 之间是无法替换和转换的。
如:Generics<int> generics = new Generics<int>(); 在编译期间就会报错的。
泛型虽然为通用类型,但也是可以设置其通用性的,于是就有了边界限定通配符,而边界通配符要配合类型擦除才好理解。
<? extends Generics> 是上边界限定通配符,避开 上边界 这个比较模糊的词不谈,我们来看其声明 xx extends Generics, XX 是继承了 Generics 的类(也有可能是实现,下面只说继承),我们按照以下代码声明:
我们会发现最后一行编译报错,至于为什么,可以如此理解:XX 是继承了 Generics 的类,List 中取出来的类一定是可以转换为 Generics,所以 get 方法没问题;而具体是什么类,我们并不知道,将父类强制转换成子类可能会造成运行期错误,所以编译器不允许这种情况;
而同理 <? super Generics> 是下边界限定通配符, XX 是 Generics 的父类,所以:
使用前需要根据这两种情况,考虑需要 get 还是 set, 进而决定用哪种边界限定通配符。
当然,泛型并不是一个万能容器。什么类型都往泛型里扔,还不如直接使用 Object 类型。
什么时候确定用泛型,如何使用泛型,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仅只依靠编程经验,我们使用开头的例子整理一下泛型的实践方式:
- 将代码逻辑拆分为两部分:通用逻辑和类型相关逻辑;通用逻辑是一些跟参数类型无关的逻辑,如的元素位置整理等;类型相关逻辑,顾名思义,是需要确定类型后才能编写的逻辑,如元素大小的比较,String 类型的比较和 int 类型的比较就不一样。
- 如果没有类型相关的逻辑,如 List 作为容器不需要考虑什么类型,那么直接完善通用代码即可。
- 如果有参数类型相关的逻辑,那么就需要考虑这些逻辑是否已有共同的接口实现,如果已有共同的接口实现,可以使用边界限定通配符。如的元素就实现了 Compare 接口,Object 已经实现了 toString() 方法,所有的打印语句都可以调用它。
- 如果还没有共同的接口,那么需要考虑是否可以抽象出一个通用的接口实现,如打印人类的衣服颜色和动物的毛皮颜色,就可以抽象出一个 getColor() 接口,抽象之后再使用边界限定通配符。
- 如果无法抽象出通用接口,如输出人类身高或动物体重这种,还是不要使用泛型了,因为不限定类型的话,具体类型的方法调用也就无从谈起,编译也无法通过。
我将以上步骤整理了一个流程图,按照这个图,我们可以快速得出能不能用泛型,怎么用泛型。
好好理了一下泛型,感觉收获颇多,Java 迷雾被拨开了一些。这些特性确实挺难缠,每当自己觉得已经理解得差不多的时候,过些日子又觉得当初理解得还不够。重要的还是要实践,在使用时会很容易发现疑惑的地方。
本文作者及来源:Renderbus瑞云渲染农场https://www.renderbus.com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本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