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班|《清明上河图密码》如何再现北宋的冰雪世界与夕阳美景

近日,古装家庭探案剧《清明上河图密码》在优酷热播,其生动曲折的故事再现宋朝社会风貌和人文风情,受到广泛关注,剧中更运用最前沿的虚拟拍摄技术呈现唯美画面,赢得业内外一致好评。

《清明上河图密码》在优酷站内热度破10000

什么是虚拟拍摄?以目前已播出的两场戏为例,凭借外景的细腻逼真、大气磅礴,不少观众在弹幕上追问是在哪里实景拍摄的,想要去打卡。

一场在第三集,少年温悦坐在树下饥肠辘辘,孤独的身影被漫天飞舞的大雪轻轻覆盖,周围枯木林立,枝干裸露,映衬出冬日的严寒与荒凉。

另一场戏在第五集片尾,温悦和赵不尤悠然漫步于宁静的湖边,落日余晖如熔金般倾泻而下,与湖面波光粼粼的倒影交相辉映,构成一幅动人心魄的美景。

《清明上河图密码》截图

但其实,不论是冰天雪地还是余霞成绮,都是在数字影棚内拍摄完成的。现场只有一座高10米、弧长52米的巨型LED屏幕和一些屏前置景,LED屏幕呈现虚拟背景,与真实前景巧妙融合,实现了“所见即所得”的拍摄效果。这就是虚拟拍摄。

《清明上河图密码》片场照

据了解,《清明上河图密码》是目前国内虚拟拍摄场景最多的剧集。共有八大场景应用到虚拍技术,虚拍场次下拍摄效率提升40%,人力成本节省60%。

不过,使用虚拟拍摄并非仅是为了成本控制,更在于将其作为提升艺术表达的重要手段。

该剧监制、总编剧汪启楠告诉记者:“我们希望能够把茫茫白雪、漫天晚霞这些唯美的画面,通过先进技术体现出来,让观众沉浸其中,直观感受到人物所处环境及内心变化。借助虚拟拍摄,我们做到了。”

工夫影业总经理、剧集联合出品人、总监制陶昆认为,虚拟拍摄不只是扩大了影视创作潜在的地理和空间范围,更拓宽了创作者的想象空间——那些原本受限于成本、技术或自然条件的奇观景象,如今得以轻松实现。

据陶昆介绍,有一场戏需要呈现近景树叶繁茂、远景层峦叠翠的感觉,但当时正值冬天,实景地效果很不理想,虚拍团队经过评估后选择数字资产库里的相似场景,快速搭建出了所需场景。

记者了解到,此次拍摄中,阿里大文娱的虚拍团队还将算法工程师带到了现场。导演杨帆介绍,算法工程师能够根据美术部门的概念图快速搭建出理想化的场景,而且太阳的高度、云流的动速、雾气的浓度、甚至是青草被风吹的幅度等都可以随心调整,这种灵活、便捷性是传统拍摄所不具备的。

《清明上河图密码》剧照

不用舟车劳顿频繁换场地、不用和其他剧组抢景、不用大量补录配音是联合导演熊琛最大的感受。“譬如雪景,正常拍摄的话要么找实景、要么绿棚拍,而现在整个园区只有我们一个剧组在拍摄,收声条件都比平时优越了不少,这个创作环境是很多导演梦寐以求的。”

澎湃讯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工夫影业拍了一部甜宠剧,陈国富希望大家别再拿“电影质感”说事

记者 | 刘燕秋

编辑 |

陈美如是一名网络信息监察员,过着波澜不惊的“带发修行”生活。转折发生在24岁生日那天晚上,她被一个古巴比伦扮相的男人缠住——他自称王子,为爱她而生。陈美如渐渐发现,自己12岁时写的日记正一一变成现实。

《我的巴比伦恋人》是一部轻松有趣又不乏温情内核的偶像剧,制片人朱墨希望通过这部剧,给所有女孩子们带去一点关于爱情的希望,“如果还没有遇到真正喜欢的人,不要凑合,不要妥协,要相信自己一定可以遇到”。

也许很难想到,这部甜宠剧背后的团队是一向擅长打造男性向作品的工夫影业。事实上,这部剧的创作过程经历了颇多坎坷:从2016年到2018年,《我的巴比伦恋人》前期孵化时间就长达两年,后期制作也长达两年时间,经历了两轮剪辑。

这是工夫影业的一场实验。在工夫影业掌舵人陈国富看来,也许有人会觉得他们在做一个“女性向爽剧”,有人会认为这个故事更接近奇幻或童话,甚至他自己也始终没弄明白“巴比伦恋人”的定位。“它时而很诚恳地在讨论少女成长中的幽微心理,时而又极尽卖弄沙雕之能事,无视戏剧的基本逻辑。我猜大家都有点摸着石头过河的意思。一方面很想讨好观众,但又想独具一格。”

面向市场,讨好观众是必要的,工夫出品的独具一格体现在,作为一部偶像剧,这部戏却没有仅仅把精力放在经营“你情我爱”上面。无论是古巴比伦时空的呈现,还是巫山小镇的经营,都可以看到剧组在制作上的用心。但甜宠剧大都是流水线生产的产品,这些用心放在一部甜宠剧里,值得吗?

作为资深监制的陈国富知道,他们的用心可能是费力不讨好,“这些画面放在一部偶像剧里面,有点格格不入”。他告诉界面文娱,不确定自己能否把握观众的口味。“事实上,也没有创作者敢拍着胸脯保证自己可以。我能做的就是时刻提醒创作团队盯紧故事的逻辑,角色的初始动机,不要耍着宝就跑偏了。这是一部24集的剧,只靠搞怪、发糖是不够的,它必须是一个言之成理的故事。”

《我的巴比伦恋人》不是工夫影业第一次涉足网剧,工夫影业的关联公司闲工夫、工夫真言、工夫小戏曾经出品过《河神》《动物管理局》《我叫黄国盛》等网剧,由此建立起“工夫概念上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还在继续拓展之中。陈国富透露,现在正在进行后期制作的《君子盟》,由张家鲁监制,“工夫小戏”的杨帆导演,这是工夫影业第一次挑战古装高概念,随后还有新形态的《清明上河图·密码》系列会陆续启动。

关于《我的巴比伦恋人》的创作理念和历程以及工夫影业在网剧上的布局和思考,界面文娱和工夫影业掌舵人陈国富、制片人朱墨进行了对话。以下是对话内容,界面文娱略作编辑。

界面文娱:《我的巴比伦恋人》是工夫影业主控的第一部网剧,今后在网剧领域有成体系的规划吗?偏好什么体量和类型的作品?

陈国富:这个项目的开发是从2016年开始的,更早之前工夫影业已开始尝试网剧领域创作,比如《河神》。不过“巴比伦”的开发周期比较长,所以“工夫影业第一部网剧”这个说法,放在今天已经“过时”了。

工夫在网剧领域的尝试一直是多样化的,早先都是自主开发的原创题材,后来也有改编或平台找过来想要合作的项目,在体量和类型方面我们没有设定边界,只要题材足够引起我兴趣,或者其他主创们找到表达的欲望,我们都愿意挑战,且相信我们能完成的比较有意思。

界面文娱:《我的巴比伦恋人》不是工夫影业第一次涉足网剧,工夫影业的关联公司闲工夫、工夫真言、工夫小戏曾经出品过《河神》《动物管理局》《我叫黄国盛》等网剧,工夫影业出品的网剧会和关联公司存在差异化吗?

陈国富:工夫和这些关联团队就是一个大家庭,最主要的价值观是一致的,就是愿意探索,认定了就全力以赴。但各团队之间的趣味还是有所区别的,这就构成了工夫概念上的多样性,也是很健康的多样性。比如《河神》的团队“闲功夫”,导演田里和总制片人常犇在大学就是同学,除了协作有绝佳的默契,审美上也大差不差,《河神》就带有“闲工夫”非常清晰的标签,强情节,敢找底线,工艺到位。同时在制作经验上,工夫影业的总制片人陶昆、监制汪启楠、制片人尹铮都可以起到引导作用。

《动物管理局》则是工夫影业的肖洋监制、金哲勇担任导演的项目,他们一直就喜欢这类怪趣味的喜剧,对于特效的掌握也娴熟,他们跟“工夫真言”的年轻团队一拍即合,完成了一次高效的合作。《我叫黄国盛》则是由“工夫小戏”完成,可说至今仍是短剧集的超异类。

现在正在进行后期制作的《君子盟》,是由工夫的张家鲁监制,“工夫小戏”的杨帆导演,这是我们第一次挑战古装高概念。随后还有《清明上河图·密码》系列会陆续启动,也是全新型态。总的来说,每个项目的特质不同,著重点也不同,工夫体系看似各自活跃,但微创新、精工細作的核心是很统一、很坚硬的。

界面文娱:不管是剧还是电影,过去工夫影业体系下的作品大都是男性向,这次《我的巴比伦恋人》入局网剧市场为什么选择甜宠这个更偏女性向的品类切入?您对这个市场有怎样的认知?

陈国富:这种类型我个人是毫无认知。工夫以往的作品确实大多是男性向,这不仅跟我个人有关,也来自选择的原著和创作团队。“寻龙诀”的原著《鬼吹灯》本身就是一部偏男性向的作品,制片人、导演、编剧也都是男性,“火锅英雄”是导演杨庆原创的故事,里面也有他很深的情结在。

《巴比伦》的制片人是一位女性,编剧也是女性,或者因此,这个项目从开发阶段就确立了属性。不过,就我记忆所及,这个项目启动的时候,市面上还没有“甜宠”、“沙雕”这些词,当时他们对于这个戏的定位是“偶像剧”。我个人对于女性题材一直都是有兴趣的,只是从来没朝这个角度切入过,也没想过要去服务特定的观众需求。

界面文娱:您从剧本、拍摄到后期制作等环节都深度参与了《我的巴比伦恋人》,能讲讲参与网剧生产过程的感受吗?

陈国富:我真不能说是“深度参与”,因为不懂这个类型。但我确实一路很关切,甚至可以说焦虑,因为拍摄过程中,我还一度以为我们在做一个励志文艺戏,不知道知音在哪里。尽管如此,我之所以一路无保留地“扶植”这个项目,就是因为我之前提到的“多样性”,我相信、也认为工夫应该尝试各种类型,也耿直地相信团队能尽力做好。

界面文娱:这个项目前期孵化时间长达两年,后期制作也长达两年时间,为什么经历了这么长的项目周期?能讲讲前期孵化阶段和后期制作阶段的难点分别在哪里吗?

陈国富:当年开发这个题材的时候,不要说我,包括制片人、导演、编剧及一大部分主创,应该都是在探索的。如果说我有什么贡献,那就是放任,放任创作团队坚定往下走。其中可能有人会觉得我们在做一个“女性向爽剧”,有人会认为更接近奇幻或童话,而我自己,始终没弄明白“巴比伦恋人”的定位。

它时而很诚恳地在讨论少女成长中的幽微心理,时而又极尽卖弄沙雕之能事,无视戏剧的基本逻辑。我猜大家都有点摸着石头过河的意思。一方面很想讨好观众,但又想独具一格。尽管,这两种意图撞在一起,通常是不会有什么好下场的。但看我不阻拦,也就怯怯地往下走了。

但也因为这种不自量力,编剧们想了一个匪夷所思的故事,剧组启用了一组自己很有感觉、但又很不“套路”的演员搭配,拍摄景点满世界跑,剧名换了又换,以及最终不知何时能结束的工作周期。

界面文娱:“一方面很想讨好观众,但又想独具一格”,《我的巴比伦恋人》对工夫影业来说是一次实验吗?能具体聊一聊在这个作品中,讨好观众和独具一格的地方分别体现在哪?您怎么理解和把握年轻人的口味?

陈国富:是的。对我们而言是一次实验。

现在剧集刚刚开播,大家评价的那些“沙雕”“上头”的细节,很多搞笑的片段,创作团队知道观众是会喜欢的,属于投其所好。但是,作为一部“偶像剧”,这部戏却没有仅仅把精力放在经营“你情我爱”上面,大家也用心在古巴比伦时空的呈现、巫山小镇的经营,这些都是费力不讨好的,甚至可以说,这些画面放在一部偶像剧里面,是有点格格不入的,也因此让剧本身呈现了一种不同的质感。

我不确定自己能否把握观众的口味,事实上,也没有创作者敢拍着胸脯保证自己可以。我能做的就是时刻提醒创作团队盯紧故事的逻辑,角色的初始动机,不要耍着宝就跑偏了。这是一部24集的剧,只靠搞怪、发糖是不够的,它必须是一个言之成理的故事。

界面文娱:在这个作品中,你们找到市场化和风格化之间的平衡点了吗?工夫影业今后会继续这种实验吗?

陈国富:有没有找到市场化和风格化的平衡点,需要观众来印证,不由我说。但工夫也是能摔跤、摔得起跤的。我们肯定会继续实验的,只要不出局;但不能明知故犯,不能自嗨,不能装傻,不能逃避我们对市场的责任。

界面文娱:甜宠剧一直是网剧市场上主流的类型,这个领域大都是以小博大的低成本作品,《我的巴比伦恋人》如何在保证电影级品质的同时把控成本?在您看来,为追求电影级质感所做的投入值得吗?

陈国富:细帐不经过我这,钱怎么花要问制片人。我想管的是“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这个标准就牵涉到创作了,可以说一切帐最后都要回到创作品质去检验。创作到位了,也就对得起观众;对得起观众,才能对得起投资。电影质感这个词我不用,我也希望大家不要再拿这个标签说事。时至今日那些拍的好的国内外剧集,品质也好、创意也好,都超过大多平庸的电影。我们早已堂堂迈入影视新时代,如果有鄙视链,那也是对劣质品的鄙视,而不是旧媒材对新媒材的轻忽。

界面文娱:甜宠剧市场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我的巴比伦恋人》中巴混穿的设定显得比较新颖,在前期孵化阶段,你是怎么确立下现在这个创作方向的?故事的沙雕风格又是怎么确立的?

朱墨:这部剧我们是从2016年就开始开发的,正如陈导所言,那时候市面上还没有“甜宠剧”这个词,我当时给这部戏的定位是“偶像剧”。创作方向的确立是非常快速的,主要是因为我自己喜欢看很优质的韩剧,比如《鬼怪:孤单又灿烂的神》就是我心目中的爱情剧标杆,所以我很希望能做出一部奇幻爱情剧。沙雕风格则主要来自于导演和编剧团队的趣味,他们在这方面有很多的创意,开了不少脑洞。

界面文娱:甜宠剧的生产通常有一套自己的选角逻辑,而且偏好流量型艺人,作为制片人,《我的巴比伦恋人》的几位主演是如何让你确信他们是合适的人?

朱墨:如前所述,因为我不觉得这是一部“甜宠剧”,而是一部“偶像剧”,所以在选角的时候,我是根据自己心中偶像剧的标准在进行演员的选择。

古巴比伦三人组是最早定下来的。

首先,“混血王子慕容杰伦”,能符合这一角色形象的演员已经非常有限,凤小岳从一开始就是我们的第一选项。当年他在《小时代》中的惊艳出现,打动了很多女性观众。到了《巴比伦》筹备的时候,他的年纪也刚好接近30岁,少了当初的青涩,多了很多成熟的气质,演技也更加进步,是最适合出演这个角色的阶段。

能符合“美艳绝伦的异国公主”这一设定的演员,也是非常有限。许玮甯无疑是最适合的。她的演技过硬,我们在选角阶段的时候,她主演的《红衣小女孩》《目击者之追凶》《风暴》得到了很多业内人士的好评。不过这些作品都偏沉重,当时我想,如果邀请她出演一部喜剧,说不定会碰撞出很不一样的火花,现在看来,结果是超出预期的。

最早定下来的演员还有王瑞昌,他来试戏的时候才十八九岁,整个人就是阳光大男孩的样子。欧阳文山这个角色是有城府的,需要演员有一定的成熟度,所以最开始我也曾经担心他会太年轻。不过,看到他第一次来试戏的表现,我就已经确定文山非他不可了。

老同学三人组定的比较晚,卜冠今的演技是大家公认的,小小的身体里面有很大的能量,陈美如有很多情绪很重的戏,对于演技的要求很高,不是光外表可爱甜美就能搞定的。朱颜曼滋也是很受新生代导演们瞩目的一位演员,她有很强的舞蹈功底,在开机前也在剧组进行了专门的川剧训练,所以在剧中所有需要展示真本事的时候,她都是手到擒来。姜蕙真这个角色跟她本人的性格有反差,好演员都会喜欢做这样的挑战。

周游是天才型的演员。他给我们发来的试戏片段,都是一气呵成,不需要重复就已经非常到位。段水流这个角色跟他形象非常搭,他本人在进入演艺行业之前,也曾经有过独自闯社会的经历,这给他的表演带来了很多养分。

现在回头看看,我觉得六位演员都是最完美的选择。

界面文娱:这个项目前期孵化时间长达两年,跨中国法国摩洛哥三国拍摄,后期制作也长达两年时间,能讲讲在不同阶段的难点分别在哪里吗?

朱墨:前期阶段最大的难点就是剧本创作,团队的成员都很年轻,导演和编剧都是第一次挑战这样体量的项目,所以我们在开发阶段花了很多的时间。剧本创作前前后后用了两年,整个过程多亏了陈导对于年轻创作者们的指导和帮助,他一直给我们很强的信念感。

拍摄阶段最大的难度,第一是如何合理的分配预算,我们既要确保一些大场面的质感,又没办法无节制的投入,这就必然面临着割舍。第二是拍摄周期问题。对于年轻的主创团队来说,每天完成8至9页纸的拍摄量,是很难的,我们在拍摄的第一个月里,平均每天只能完成3至4页,所有人都急的够呛,所以我们在第二个月就开始着手筹备开B组,到了拍摄的最后阶段,最多的时候曾有四组同时拍摄。

后期制作的最大难度是剪辑,这部戏的风格很不一样,市面上没有现成的样本,我们确实就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到底如何可以把专属于它的那个调调找出来,只能靠不断的尝试。

第一轮剪辑结束之后,我们不是很满意,但又不知道方向在哪里,这时候还是陈导当机立断,建议我们再重新剪一遍,这个决定如果不是他提出来,别人是不敢提、也没办法拍板的,因为这直接意味着预算的增加,后期的时间也会拖得更久,不可控的因素会增加很多……

事实证明,这个决定是非常正确的,经过了第二轮在剪辑上大刀阔斧的修改,在陈导事无巨细的监督和指导之下,剧集呈现出了现在的模样。现在回想,真的很感谢过去几年里,陈导对于创作质量一贯的高要求。

界面文娱:《我的巴比伦恋人》筹备制作周期较长,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的口味也在发生变化,怎么能确保这部作品在播出时不过时?

朱墨:坦白说,我们也没办法确保它不过时,所以在漫长的后期过程中一直很焦虑,但是焦虑是没用的,我们只能尽全力把既定的故事完成好,把每一个细节做好,期待它在面向观众的时候,在故事逻辑上是完整的,在制作质感上是有保障的。现在看观众的反应,我觉得很欣慰的是,大家没觉得这是一部几年前拍摄的作品,觉得还是很新鲜的,这说明我们的创作团队很有前瞻性。

界面文娱:您希望这部剧能给市场带来什么?您觉得像《我的巴比伦恋人》这样追求电影级质感的作品能给市场带来升级吗?

朱墨:经过过去这几年的发展,好的网剧创作团队越来越多,好作品也层出不穷。凭借一部剧给市场带来升级是不现实的,但是如果每一部作品都能做到自己的极致,那整个市场一定会越来越好。

市场的根基是观众,我自己就是一个普通观众,所以我希望带给观众一次轻松的观剧体验,让大家在琐碎的日常生活之外,可以有一段时间暂时逃离生活的繁杂无奈,能完全沉浸到一个故事世界里去。

我还希望通过这部剧,给所有女孩子们带去一点关于爱情的希望,如果还没有遇到真正喜欢的人,不要凑合,不要妥协,要相信自己一定可以遇到。这句话讲出来有点矫情,但确实是我想表达的——每个女孩子都是公主,都应该被好好珍惜。

真假难辨!《清明上河图密码》虚拟拍摄打造绝美“取景地”

来源:钱江晚报

“漫天飘雪中的枯树林立”“落日余晖下的策马独行”……近日,古装家庭探案剧《清明上河图密码》在优酷播出,不仅凭借扑朔迷离的剧情让观众直呼过瘾,其精致唯美的画面更是斩获一众好评。作为国内应用最新虚拟拍摄技术制作的剧集,十足的科技感成为该剧一大看点。

在第三集中,少年温悦坐在树下饥肠辘辘,远处漫天飘雪、枯木林立,一片萧瑟凄凉景象。第五集片尾,温悦和赵不尤漫步湖边,落日余晖染红天际。不少观众在弹幕区留言,“雪这么大,小演员真拼啊。”“太美了,求取景地!”实际上,这些都是在周庄数字梦工厂的数字影棚内拍摄的,现场只有一座高10米,弧长52米的巨型LED屏幕和一些屏前置景。

阿里大文娱数字化制作业务负责人许佳表示,借助LED定制屏、数控灯光、虚实校准等软硬件能力,虚拟拍摄在《清明上河图密码》中数字化再现多个真实场景,甚至创造性地实现特殊场景,为观众带来一场视觉盛宴。

《清明上河图密码》有树下雪景、地下雅园、白马送行等八大场景应用虚拍技术完成,也成为已经播出的国内虚拟拍摄场景最多的剧集,其效果不仅媲美实景拍摄,更大大节省了剧组等待光线变化和转场时间。“在使用虚拟拍摄的场次中,拍摄效率提升近40%,人力成本节省60%。”许佳说。

“大场景戏由于选景难、花费大、代价高等因素,对很多导演都是个挑战,而虚拟拍摄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工夫影业总经理,剧集联合出品人、总监制陶昆介绍,有一场戏需要呈现近景树叶繁茂、远景层峦叠翠的感觉,但当时正值冬天,实景地效果很不理想,虚拍团队经过评估后选择数字资产库里的相似场景,快速搭建出了所需场景。

LED屏是虚拟拍摄的关键。“常见虚拍屏幕最突出的弊端是‘亮不上去也暗不下来’。”许佳说,人眼看着特别好的画面,摄像机捕捉下来不仅亮度失真、还会出现摩尔纹等情况。为此,阿里大文娱与产业伙伴深度定制、联手开发出专门给摄影机“看”的屏幕,“LED屏分辨率达1.5亿像素,不仅亮度远超普通屏幕3倍,更解决了虚拟拍摄不能拍动作戏等难题。”

在软件上,阿里大文娱在“虚实校准”方面做了大量的自研算法投入。许佳介绍,“虚实校准”是虚拟拍摄难而耗时的一环,校准是否精准决定着最终效果能否“骗过”观众。“一个场景通常拍摄15个镜头,业界通用技术校准每个镜头要2小时,光校准这些镜头就要30个小时。而我们的算法,能在20分钟完成校准,效率提升近百倍。”

据介绍,包括《清明上河图密码》在内,阿里大文娱已经深度参与了8部S级剧集和1部原先电影的虚拟拍摄。正在拍摄中的古装仙侠剧《师兄太稳健》更是以40%的虚拍占比,创下国内影视行业虚拍应用的新高度。

本文作者及来源:Renderbus瑞云渲染农场https://www.renderbus.com

点赞 0
收藏 0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本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