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测!新鸿蒙的 APP 和安卓、iOS 不同在哪?
10 月 8 日,HarmonyOS NEXT 正式开启公测,还没升级的用户可通过“我的华为”APP – “升级尝鲜”申请升级。
HarmonyOS NEXT 拥有全新的界面与交互设计、优秀的跨平台能力、安全智能等多项原生体验,这些有在关注的人,应该都很清楚了。
除此之外,相信有更多人和我一样,好奇新内核框架的鸿蒙系统下的第三方 APP 体验如何?对比 iOS 和安卓,应用的体积瘦身下来了吗?更简洁好用了吗?
我在第一时间升级了手中的 Mate 60 Pro,并找来一台安卓手机和一台 iOS 手机,将其恢复出厂设置,然后下载相同的 10 款热门 APP 来进行对比,这些 APP 类型包括社交、支付、购物、导航、视频、资讯等,相信能比较真实还原使用情况。
眼尖的小伙伴已经发现图中没有国民级应用微信的身影,这是因为该应用目前暂未在鸿蒙应用市场中上架,腾讯方面表示,现阶段是随机向部分用户推送内测邀请的方式。
而即便是后续推出的微信尝鲜版,功能性还有待完善,比如目前单聊、群聊中发图片、视频,音视频通话,朋友圈,以及微信支付的二维码收付款功能都 ok 了,但还有一些功能,比如发文件、看视频号、部分小程序使用、发红包等还要等等。
尽管拼多多第一时间适配了鸿蒙星河版,但你可能连找个微信好友“砍一刀”的操作都实现不了~(笑)
总而言之,只有一台手机且主力沟通软件是微信的人可以先观望一段时间,不着急升级。
那么,回到今天的正题。三台不同系统的手机,使用相同的 10 款 APP,区别到底在哪?
先说测试条件:
1,三台手机恢复出厂设置
2,手机系统升至最新:HarmonyOS NEXT.0.0.71、iOS18.0.1、以及代表安卓出战的 Origin OS4(PD2309C 版)。
3,软件下载渠道均为自带的应用市场。
4,测试时间为 10 月 8 日,APP 容量大小会随时间版本变化而变化。且限于系统版本、软件版本、人工操作等因素,仅代表我们手里三台手机是这样,结果仅供参考。
测试不易,还请点个小小的赞。
首先,我们来看 APP 的大小,10 款安装包中,尽管鸿蒙和安卓的具体容量不同,但整体趋势接近,比如地图软件的安装包比较大,鸿蒙版高德地图是 327MB、安卓版高德地图是 255MB。而社交类应用比较小,鸿蒙版知乎是 45MB,安卓版知乎是 89MB。
但是,这个特征并非适用所有系统,比如 iOS 的 10 个安装包,无论哪一个,MB 大小都来到三位数,十款软件的安装包容量合计为 4050MB,大约是鸿蒙和安卓的 2.5 ~ 3 倍。
安装包体积悬殊巨大,是因 iOS 的安装机制所导致,可以看到,iOS 上的十款软件安装完成后,合计容量大小和之前几乎一致。换言之,用户下载的应该就是一个完整的软件资源包,几乎不涉及解压缩或者说只进行了极小的解压缩程序。
高情商的讲,这叫所见即所得,不会因为安装完后系统空间突然骤减而感到不爽。
而如果从减少下载时间和节省带宽的角度出发,自然是鸿蒙和安卓这两个解压缩率越高的越好。安卓的合计大小从安装包的 1586MB 变为安装好的 4858MB,屏幕前的“韭菜”都没这么能长。
鸿蒙则从 1349MB 变成 2549MB,容量变化非常巧妙地介于安卓和 iOS 之间。解压缩了吗?解了,但对比安卓并不算多,只解了一点点。
如果有人问它是故意的还是不小心的?我想它会回答:我保留了一些解压缩的程序,好让你知道我有在干活。
当然,APP 的体积肯定不会止步于刚安装完的新生儿状态,因为当你第一次打开这些 APP,把它们“软生”中珍贵的小红点粗暴夺取时,APP 会在后台展开一系列线程来丰富资源和扩展模块,容量进一步变化。
我们逐一打开三台手机的 APP,什么也不动,后台闲置一段时间。然后你就会发现,这些 APP 的体积就像某个物体接触之后越变越大,别误会我说的是泡水海绵。
安卓 APP 的合计容量,会从安装好的 4858MB 变为 7691MB,要知道这还只是 10 个APP,按照大多数人常用的 20 个 APP 左右为准,这会可能得接近 20GB 了。
iOS 这家伙看着也不“浓眉大眼”了,合计容量从 3978MB 变为 5292MB。
有了前两家衬托,鸿蒙 NEXT 显得“眉清目秀”,打开后的合计体积为 2843MB,较之前仅增大 300MB。
体积小这么多,是功能上有什么缺失吗?
先说结论,有,但主要是部分功能、以及丰富的选项和一些细节。在应用的主要用途上,既然能够上架,说明是没有问题的。
用三个 APP 举例好了。
先说微博,布局基本一致,区别明显的是“发现”页面,可以看到 iOS 版微博上方有其他选项,中间的细化分类丰富,鸿蒙版则很简洁。
点开“视频”页面,iOS 微博会多出一个“直播”选项,尽管这个页面下的布局有些许差异,但在视频内容的推荐上是趋同的,同样新号的情况下,推送的第一个视频都是美女。
对于重度的 B 站用户,现阶段鸿蒙版可能会有些不太习惯。可以看到,鸿蒙版 B 站顶部只有四个栏目,底部只有三个栏目,十分简洁。好消息是没有”会员购“这样商城性质的栏目,坏消息是它无法选“分区”,也无法“上传视频”和“开直播“。(注:不排除有,但是隐藏太深我没找到的情况)
界面的呈现方式也不同,没有大图推荐、排行榜、每周必看等。不过,可能因为信息流的减少,滑动加载时的掉帧和顿挫感控制得比较好。
京东则更具代表性,首先是鸿蒙版目前没有扫条形码/二维码的选项,只能通过读取相册中的照片来使用”拍照购物“的功能,这显然和鸿蒙 NEXT 超强的权限管理有关系。而 iOS 和安卓不仅可以扫码,还能出示付款码和会员码。
浏览商品时,iOS、安卓都可以通过点击左下角底栏的”首页“按钮返回顶部,而鸿蒙是悬浮在商品内容之上的,存在误触可能,这点上显然 iOS、安卓版的布局更加成熟。
不过,当来到”我的“页面时,这种做法又太成熟了,被”白条最高 20 万“、”金条借款 20 万“、”银行卡优惠“这些字样占据页面接近五分之一面积的设计,仿佛时时刻刻在提醒你快来借钱吧,而鸿蒙版这里仅用”我的钱包“的图标将这些烦人的信息进行了收纳,更加舒服。
对了,鸿蒙也和 iOS 一样,可以使用对应的系统账号(华为、苹果)进行快捷登录。
此外,在一段时间中简单使用这些软件后,鸿蒙版 APP 的体积也没有出现特别大的变化,对比之前,安卓和 iOS 的变化还是挺明显的,关于这点,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查看我之前写的一期稿,上过 B 站热门。
好了,对测试结果做一个总结。
在应用体积,鸿蒙安装包体积介于 iOS 和安卓之间,安装后占用空间相对较小。虽然体积小,但在主要功能上保持了可用性。
界面设计上,鸿蒙倾向于简洁风格,这可能会影响重度用户的一些高级功能使用。
系统上,鸿蒙加强了权限管理,这可能会影响一些应用的功能实现。
快捷登录支持使用华为账号进行快速访问,提升了用户体验。
此外,对于想要尝试新系统的用户来说,还有几点需要考虑。
一是部分 APP 没有适配,比如微信、百度地图。
二是一些游戏也未能适配,比如《永劫无间手游》。
三是由于文件格式改为 HAP,之前安卓上的一些好用的小众工具也无法使用了。
如果你能接受这些缺点,想要尝试新系统,能接受一些应用程序功能上的简化,HarmonyOS NEXT 是值得升级的。
最后,我想起之前网上的一个讨论,有部分网友唱衰:“鸿蒙软件体积小是因为功能简陋。”
实际上,在我这一天的体验中,并没有特别简陋,主要功能完全能够满足,其余功能覆盖也大概有个 70%,并且不管是软件包的体积,安装后的体积,还是使用一段时间后的体积都控制的相当出色。
我们也不往“卡脖子”、“技术垄断”、“战略意义”这些大的方向反复强调了,就单从我们作为用户本身这点出发,把 APP 做得小巧实用,每个人都能受益,难道不是一条正确且美好的道路吗?
参考资料:
IT之家、华为、腾讯
部分图源网络
编辑:辉仔
DJI Neo评测:1299元!大疆首款零门槛掌上VLOG无人机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产品来自大疆,是一款无人机,同时也是大疆推出的无人机新品类,它的命名为DJI Neo。DJI Neo被定义为掌上VLOG无人机,它采用了全包保护罩设计,它支持多种操作模式,可以不依靠遥控器,直接通过掌上起降操作即可。DJI Neo可以自动跟拍和运镜,充当用户的“随行摄影师”。同时这款产品具备多种玩法,充分满足用户对独特航拍视角的记录需求。
大疆是做无人机起家的国产品牌,旗下有诸多系列的无人机产品,比如消费级中大家熟知的Mini、Air和Mavic 3系列,还有Avata飞行体验无人机等等。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尤其是没有接触过大疆无人机的人,他们往往会因为对无人机的操作难度有心理障碍而放弃使用无人机。而DJI Neo的推出,刚好可以满足这部分用户的需求,不仅可以提供真正零门槛的操作模式(掌上起降,无需遥控器),而且还兼顾最小的安全顾虑。
DJI Neo畅飞套装
DJI Neo分为单机和畅飞套装两个版本,单机包含无人机和一块飞机电池,售价为1299元;畅飞套装包含无人机、三块电池以及DJI RC-N3普通遥控器,售价为2299元。我们评测所用是的畅飞套装版本。此外DJI Neo还可以与DJI飞行眼镜3、DJI穿越摇杆3、DJI RC 2遥控器以及DJI FPV遥控器3连接,实现沉浸式的飞行体验以及花飞效果,当然这些配件需要单独选购。
接着,我们就开始关于DJI Neo的评测和介绍。
精致小巧外观设计,全包保护罩
DJI Neo是大疆目前为止最轻、最小的无人机,它的机身重量只有135克。因此我们在使用它的时候,也不需要进行考试或者培训,可以直接上手起飞操作。虽然体积小、重量轻,但是DJI Neo依然具备4级抗风的实力,因此只要不是很夸张的风,都可以使用。
DJI Neo掌上VLOG无人机
DJI Neo的正面
DJI Neo的底面
DJI Neo的模式选择按键
可以看到,DJI Neo的设计很简洁,机身上可以操作的只有两个按键。靠近机身尾部的是电源开关,开机机身头部的是模式选择按键,用户可以选择不同的模式进行飞行和拍摄。
DJI Neo的镜头
DJI Neo支持手机快传
由于没有设计卡槽,机身有22GB的内存,DJI Neo最高支持4K 30P视频,因此这个容量完全足够存储了。当然,DJI Neo支持手机快传,也就是通过Wi-Fi的方式将拍摄的视频快速传输到手机上,然后通过大疆自家的DJI Fly APP直接进行快速预览和素材处理。这种“傻瓜式”的处理可以便于大家快速生成成片到手机上,然后快速在社交平台APP上进行分享。
DJI Neo的全包保护罩
DJI Neo的桨叶
DJI Neo设计了全包保护罩,也就是上下全部包裹,这样可以更大限度的给无人机提供安全性,即使碰到障碍物不会损坏桨叶,让用户可以更安心的使用DJI Neo去记录。DJI Neo采用了三片式的桨叶设计,这样的设计有利于飞行经济性。
DJI Neo的电池和充电管家
DJI Neo的接口
DJI Neo的DJI RC-N3普通遥控器
如果是购买单机的用户,因为只有单一电池并且没有遥控器,可以通过机身上的USB Type-C接口充电、传输数据或者更新固件。如果购买了畅飞套装,里面包含三块电池和充电管家。DJI Neo配备了大疆旗下首款支持三块电池并充的充电管家,也就是三块电池一起充电,并非之前充电管家需要充满一块电池才能充下一块电池。
手机操控,掌上起降,零门槛操作
DJI Neo是一款真正实现用户零门槛、零基础操作的无人机产品,它具备丰富的操作模式,可以用手机DJI Fly APP操作,可以用遥控器等设备操作,也可以实现语音操作,甚至是智能拍摄模式下的掌上起降。
视频加载中…
当我们选择智能拍摄模式的时候,将DJI Neo放置在手掌上,完成人脸识别,此时DJI Neo就可以从掌上起飞并进入智能拍摄模式。除了智能跟随模式之外,选择了其他智能拍摄模式,拍摄完成后DJI Neo会自动飞回初始位置。
想要降落时,我们只需要走近DJI Neo,将手掌放在无人机的下方,DJI Neo就可以自动识别并降落在手掌上。这种操作模式就是零门槛、零基础的模式,此时DJI Neo成为了极致易用的VLOG拍摄设备,即使第一次接触无人机的用户也可以快速上手实现起降和拍摄。
DJI Fly APP连接DJI Neo无人机的过程
DJI Fly APP操作DJI Neo无人机的部分界面
由于DJI Neo可以不通过遥控器控制,用户可以直接通过DJI Fly APP连接无人机进行控制。APP与无人机通过Wi-Fi的方式连接,连接之后用户就可以通过APP进行操作了,用户可以通过界面的虚拟按键来控制DJI Neo。
手机语音唤醒
除了通过APP界面直接操作,DJI Fly APP还支持语音操控,APP能够识别唤醒词“Hey Fly”以及启用语音控制功能,这样用户可以通过发出的飞行指令直接操控DJI Neo无人机。常用指令可以参考上面图片所示。由于我们测试阶段这个功能还没有开放,因此无法为大家呈现实际效果。但是现在发布以后功能已经可以使用,如果购买了DJI Neo可以自行尝试体验。
除了手机APP直接操作之外,用户还可以选择使用遥控器操作DJI Neo,遥控器操作时所用的是DJI O4图传系统。另外,DJI Neo还可以与DJI穿越摇杆和DJI飞行眼镜等产品搭配操作,实现体感操作之外,还可以支持“一键花飞”和“头追”等功能。
AI智能跟拍,一键成片
接着就是拍摄和视频方面了。DJI Neo支持AI智能跟拍,支持定向跟随和手机收音,支持一键成片功能。视频方面,DJI Neo支持最高4K 30P视频,对于普通玩家记录VLOG来说,这个规格足够了。
视频加载中…
AI智能跟拍,也就是大疆消费级无人机中的智能跟随,这个功能技术已经发布多年,至今已经非常成熟。在这个模式下,DJI Neo可以牢牢的锁定跟拍的用户,并让用户始终保持在画面中心,让用户可以享受到C位的跟拍体验。从我们的实际体验来看,DJI Neo的智能跟随效果很优秀,跟踪识别很精准。当然如果用户突然急转弯或者大角度跑开,会出现跟丢的现象,这是无人机会自动悬停,只要用户回到镜头范围内,DJI Neo就可以继续识别、继续跟踪。
还有一点需要主要,DJI Neo起飞后会自动在后方跟随和拍摄,默认的跟随距离为3米。但是由于DJI Neo没有避障功能,因此在飞行或者跟拍过程中,尽量不要让无人机离开视线,保障DJI Neo的安全。
相比于大疆传统无人机,DJI Neo还有定向跟随功能,也就是无人机会适中跟随用户的正面,我们前进无人机后退拍摄、我们后退无人机前进拍摄,我们转身无人机会跟随者旋转继续录制正面,也就是即使没有摄影师和三脚架的辅助,我们也可以轻松完成自拍跟拍的操作。由于我们测试阶段,这个功能同样没有开放,因此我们无法为大家带来实际效果体验。现在DJI Neo发布之后,功能已经上线,大家购买之后可以自行体验。
视频加载中…
搭配DJI Fly APP,在操作界面的首页有个麦克风的图标,点击一下即可实现APP收音,这样我们在使用DJI Neo录制视频的时候,可以通过手机进行收音,也就是我们可以拍摄带有人声的VLOG视频了。让我们十分意外的时,DJI Neo飞行或者悬停时会有明显的螺旋桨发出的噪声, 但是人即使距离无人机很近进行APP收音,所呈现的声音几乎完全听不到螺旋桨的噪声;人距离无人机较远时,收音依然清晰稳定。通过我们的测试,DJI Neo的APP收音功能,其效果非常理想,包括稳定性、人声的清晰程度以及降噪能力都有出色的表现。
视频加载中…
一键成片也就是大疆无人机中的一键短片功能,DJI Neo提供了渐远、环绕、冲天、聚焦、螺旋、彗星这6种一键短片模式。并且其中大部分模式可以通过无人机上的模式按键来选择,因此可以直接在DJI Neo上选择,然后无人机会自动开始执行所选的运镜和拍摄。随后用户通过DJI Fly APP的生成一键短片功能,套用模板,由APP自动生成一段带有后期、配乐的成片。也就是说,我们即使不通过遥控器,也可以让飞机自动拍摄一键成片。
视频加载中…
上面提到了,DJI Neo可以记录最高4K 30P视频。对于普通用户来说,这个规格完全可以满足大家对于视频记录的需求。4K 30P是目前的主流视频规格,既满足高分辨率的记录,同时视频的体积并没有那么夸张,用户观看的时候可以看到丰富的细节,同时存储也没有过多的压力。从我们使用DJI Neo拍摄的视频来看,这台无人机所记录的视频画质、色彩、动态范围表现均很出色,完全可以应对用户在各种场景、各种光线条件下的拍摄需求,可以带来精彩的VLOG画面。
生成一键短片的功能界面
由于DJI Neo支持手机快传,因此我们可以高效的将DJI Neo拍摄的素材导入DJI Fly APP中。在DJI Fly APP中,可以直接进行素材的后期操作,可以自己自定义的进行后期操作,也可以选择一键成片,套用大疆为用户预设的诸多视频模板形成带有配乐的完整成片。另外,我们也可以在DJI Fly APP中实现美颜功能,因此小姐姐们也可以广泛的使用DJI Neo在户外拍摄更有趣的VLOG视频。
简单易用的掌上VLOG无人机
到此为止,我们关于DJI Neo无人机的评测和介绍就告一段落了。身为大疆首款掌上VLOG无人机,DJI Neo的确做到了极致的简单易用。
DJI Neo拥有极致简单的操作方式,用户可以不通过遥控器即可实现对产品的操作,可以直接掌上起降,因此它也是大疆旗下操作方式最简单的无人机产品。有了这些设计,用户可以真正的实现无门槛、零基础的进行无人机使用。当然,DJI Neo也提供了DJI Fly APP、遥控器、DJI穿越摇杆和DJI飞行眼镜的操作模式,以满足不同用户的操作和使用需求。
DJI Neo掌上VLOG无人机
除了操作,DJI Neo的拍摄也很简单方便,几乎都是完全自动的拍摄方式,它可以自动跟拍,可以一键成片。拍摄之后,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快传将素材从DJI Neo快速上传到手机中,并通过DJI Fly APP的一键成片功能直接将素材变成有剪辑、有调色、有配乐的成片,然后用户可以直接分享到社交平台上。
可以看到,不论是操作、前期拍摄、后期处理,再到成片,DJI Neo给用户提供了简易的使用方式。不论是生活记录、亲朋好友出行,还是轻装上阵的户外运动,DJI Neo都可以帮助用户带来无人机独特视角的记录。如果你对传统航拍无人机的使用有心理障碍,或是使用场景不多,完全可以考虑DJI Neo,因为它可以为你带来丰富的拍摄乐趣。
300元级耳夹耳机大横评:倍思、南卡和塞那,到底谁是王者?
2023年年底,华为FreeClip耳夹耳机在海外发布。尽管FreeClip不是行业内第一款耳夹形式的开放式耳机,但从行业的角度来说,FreeClip算得上是开放式耳机市场的“转折点”——和传统耳挂产品相比,FreeClip在漏音控制、轻量化等方面有着极为明显的优势。而在FreeClip的带领下,2024年的开放式耳机市场也开始朝着耳夹耳机的方向发展。
图片来源:华为
不过就像一年前耳挂耳机的情形一样,耳夹耳机作为一个全新的品类,在佩戴舒适度、用户喜欢等方面与传统TWS耳机有着明显的差异。耳夹耳机品类必须拿出足够的“诚意”降低用户的试错成本,才能吸引用户。
在2024年下半年,耳夹耳机的价格如过山车一样快速下降。在京东搜索“耳夹耳机”并以销量排序,主流产品的售价已下探至300元的价位。那么和售价是自己500%的高端产品相比,这些定位中端市场耳夹耳机,表现到底如何呢?
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雷科技买来了三款300元价位的热销耳夹耳机,用横评的形式跟大家聊聊耳夹耳机如今进步到底有多大。这三款产品分别是:倍思MC1小云朵耳夹耳机(到手价249元),南卡(NANK)Clip Pro耳夹耳机(到手价289元)和塞那(SANAG)的S6S Pro耳夹耳机(279元)。
图片来源:雷科技
不同于过去带有“整活”性质的选品,小雷这次的选品要认真很多,三款耳机都是300元价位的畅销产品,且彼此之间有足够的差别。更重要的是,三款耳机都是小雷自费购买的产品,不涉及任何广告。
首先是倍思MC1小云朵耳夹耳机,到手价249元。其实在前段时间小雷已经给这款耳机做了一个单品评测。作为倍思在Eli Sport 1后的又一款明星产品,MC1小云朵为倍思在线上线下赢来了不少关注。
核心配置方面,受耳机尺寸限制,倍思无法在耳夹耳机中使用Eli Sport 1那种超大尺寸的动圈单元。但倍思依旧找到了提高耳机音质表现的方式:MC1采用的三层复合振膜拥有0.8mm的超大振幅。搭配倍思App的EQ调节,MC1的音质表现谈得上“性价比”。
图片来源:雷科技
另外,倍思MC1也提供了手机App,可以在App里对手机的EQ、低延迟模式进行调整。可能是考虑到耳夹耳机容易脱落的问题,倍思App也提供了查找耳机的选项。
第二款产品是南卡(NANK)Clip Pro耳夹耳机,到手价289元。尽管耳机看起来大,但Clip Pro的单只重量只有5.1g,戴起来毫无坠耳感。单元方面,南卡Clip Pro采用了13mm复合振膜动圈的方案,单从单元尺寸上看,Clip Pro已经来到了曾经的王者——平头塞的水准。
图片来源:雷科技
事实上,Clip Pro的设计也和平头塞非常类似——一般的耳夹耳机会用短柄连接电池和耳塞,但南卡Clip Pro的造型看起来就像一个有夹子固定的平头塞,不过像平头塞也不完全是坏事,至少耳机的音质和漏音控制更有保障。
图片来源:雷科技
我知道,第三款产品看起来很像某手机品牌那款耳夹耳机,但充电盒、耳机上的标志与其279元的到手价,证明了这款耳机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个它”,而是来自塞那(SANAG)的S6S Pro耳夹耳机。在京东页面上,塞那更是标注了“全球耳夹耳机销量第一”的称号。
图片来源:雷科技
在电商页面中,S6S Pro并未对其单元技术做过多介绍,只提到“超灵敏双磁振膜”技术,以及粗略的“360度ACS全景音效”“数字增强”“2倍整体音质效果提升”“58%低音品质提升”。当然了,和那个外形跟他很像,但售价是它5倍的耳机相比,塞那S6S Pro还是有些短板的,比如它不能自适应左右声道。
另外,塞那还给S6S Pro准备了一个很有意思的App——为了强调AI耳机的身份,塞那App除了支持耳机定位找回,还内置了AI翻译、AI写作大模型的功能。没错,你甚至可以在一个耳机的配套App里玩AI文生图,可以说海纳百川了。
不过既然今天是耳机横评,那三款耳机的音质表现还得是我们今天的重点。倍思这款耳机小雷之前体验过,可以说非常熟悉了。在默认EQ下,MC1的声场足够开阔,声音取向偏流行。受开放式耳机本身的限制,MC1同样存在低频衰减的情况。以《BOOM》为例,MC1的低音下沉虽然没有头戴式耳机或入耳式耳机深,但胜在低频冲击足够,鼓点干脆有节奏感。
中频部分声音有截止,主要以突出人声为目标。《Jessica》《Here》等曲目声音质感还原不错。但太强的声音风格也导致了MC1中频部分稍显薄弱和颗粒,声音细节不够丰富。当然,上述仅针对默认的倍思经典EQ,在App中大家也可以根据自己实际听感做调整。
图片来源:雷科技
刚刚说过,南卡Clip Pro类似平头塞的设计能给音质带来保障,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声音风格上,南卡Clip Pro也偏向流行风格,中频扎实、有空气感和颗粒感。不过高频方面较为单薄。以《First Love》为例,如果高频女声和复杂配乐同时出现,耳机会有解析不足的情况,声音分离度不够,毛刺也比较明显。但在清唱曲目就没有这个问题,高频截止也不那么明显。
至于塞那S6S Pro,在默认EQ下高频的毛刺感更强,高频截止也更加明显,不过中频和低频的表现能力确实不错。能在开放式耳机里做到类似半入耳耳机的低频冲击力,塞那的耳机调校确实有点东西。但从整体听感平衡来说,如果能稍微收一收低频、补足以下耳机的高频表现,整体的听感应该可以更好。
除了音质,佩戴效果也是耳夹耳机必须讨论的重点话题。这次横评里三款耳机的耳夹设计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倍思MC1和塞那S6S Pro的“C形桥”设计,和南卡Clip Pro的“”设计。
图片来源:雷科技
在讨论耳夹耳机佩戴效果时,我们需要关注的有耳机佩戴舒适度和佩戴牢固程度。为了客观中立地评价三款耳机的舒适度,小雷这次专门找了三个从未接触过这三款耳机的朋友,由他们来给三款耳机的舒适度、牢固程度排名。
图片来源:雷科技
舒适度方面,倍思MC1和南卡Clip Pro因大量运用亲肤硅胶,获得了三位用户的一致好评。其中南卡Clip Pro虽然尺寸较大,但不等长的设计让耳机背后的夹子可以夹在耳廓外侧,对耳廓背后的压力更小,佩戴同样舒适。
佩戴牢固程度方面,结构加“平头塞”设计的南卡Clip Pro是三款耳机里最不容易松动的一款。倍思MC1的钛合金丝和标志性的气垫设计可以勾住耳机,带来不错的佩戴稳定性,但塞那S6S Pro就只能靠C形桥固定了,激烈运动时可能会被甩飞。
另外,倍思MC1和塞那S6S Pro在耳朵出汗、出油后表面会变滑,松动的情况也会更明显,平时运动后最好及时清理耳机。
如果说三款耳机的音质表现只是各有千秋,那在App功能上,三款耳机可以说有着天壤之别。南卡Clip Pro不提供配套App,和以前的蓝牙耳机一样,主打“开机即用”。
倍思MC1接入倍思音频App,提供EQ调节与模式切换功能。基于手机的GPS,倍思的App也能记录耳机最后连接的地点,即使耳机丢失也有线索找回。
图片来源:雷科技
至于塞那的App,我只能用“震惊”两个字来形容。除了基础的EQ调整等设置,塞那还在App里内置了一个AI助手。就像ChatGPT等多模态AI一样,银河AI可以与用户文字、语音交流,就像AI耳机一样回答用户的语音提问,也可以进行AI翻译。
图片来源:雷科技
但对塞那来说,语音问答、AI翻译这些功能显然有些大材小用了——在App里,塞那甚至提供了文生图、图生图等AIGC功能。虽然我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我们会在一个耳机App里玩体验次数有限的文生图,但从AI能力来说,塞那确实“将AI贯彻到底”。
按照惯例,我们先按照雷科技评测模板总结一下三款耳机的优缺点。
倍思MC1
优点:
1. 低延迟模式下音频时延极低;
2. 微气囊设计大幅提升佩戴舒适度。
缺点:
1. 默认EQ有明显声音取向。
南卡Clip Pro
优点:
1. 佩戴牢固且舒适
2. 充电盒小巧。
缺点:
1. 没有手机App。
塞纳S6S Pro
优点:
1. 提供大量AI功能;
2. 低音表现不错。
缺点:
1. 高频声音过于发散。
如果你想要一个价格便宜、音质不错的耳夹耳机,倍思MC1和南卡Clip Pro都是不错的选择。而如果你想要一个AI耳机,塞纳S6S Pro是你在这个价位唯一的选择。
我知道,在不少人看来,往耳机App里塞AI功能,是一种“画蛇添足”的行为,毕竟一款耳机最重要的始终还是其声音表现。但从开放式耳机的发展现况来看,塞纳这种“大杂烩”App的做法,其实也反映了这些中端价位开放式耳机面临的困局。
图片来源:雷科技
对品牌来说,中端价位意味着品牌无法在耳机里加入太多旗舰配置,比如高端耳机采用的同轴复合单元,或用来支撑开放式主动降噪的高算力AI芯片。换句话说,耳机品牌必须寻找耳机核心硬件之外的破局点。比如倍思就用“微气囊”方案打造了极佳的佩戴舒适度。塞纳也用手机App为耳机提供了附加价值。
平心而论,就AI功能的实用性来说,我并不认为塞纳App里丰富的AIGC功能能为塞纳带来多少忠实用户。但从功能方向上讲,用手机或云端的算力,为耳机提供实用的AI功能,比如语音翻译、对话百科或空间音频映射,这确实是中端开放式耳机品牌打出差异化的最佳路径。
图片来源:雷科技
就像之前说的那样,当前市面上耳夹耳机的选择还不算多。如果品牌想在价格不占明显优势的情况下,让消费者主动选择音质不如头戴式、降噪不如TWS、运动表现不如骨传导的耳夹耳机,那品牌必须围绕耳夹耳机的特性,打造更多的独家功能,比如全天可用的AI语音助手。而塞纳S6S Pro,就是“AI赋能耳机”这一产品路线的最佳样本。
从最初的骨传导耳机,到后来的耳挂式开放式耳机,再到现在小巧的耳夹耳机,开放式耳机在产品形态上已经经历了多次变革。塞纳这种看似“大杂烩”的产品策略,代表着耳机行业已经脱离音频产品概念,开始探索开放式耳机与AI融合后的耳机“新物种”。可以肯定的是,未来还将有更多的品牌加入到AI耳机这一赛道中。
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AI耳机,也将从产品的角度刺激AI行业,催生出更多面向耳机品类的AI功能。到那时候,耳机品牌自然不再需要在App里加入文生图功能,来给AI产品“撑场面”了。
25年1月7日,CES(国际消费电子展) 2025 即将盛大开幕,雷科技报道团已飞赴美国现场整备,届时我们将对CES展开全程专业报道,敬请关注。
本文作者及来源:Renderbus瑞云渲染农场https://www.renderbus.com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本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