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子哥”新歌《小地方》温情讲述郑州故事,独家视频来了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方舟

12月26日,以《我是不是恁哥》《摩的摩的》等河南方言“神曲”被观众熟识的“毛子哥”史不凡,推出了全新歌曲《小地方》,并向河南日报客户端网友独家讲述了自己的创作初衷。

“80后”史不凡出生于平顶山,他5岁开始学说相声,后又拜师李金斗,成为李金斗的第八个弟子,获得过CCTV相声大赛一等奖、最佳逗哏、牡丹奖新人奖等荣誉,同时进行音乐创作,“用河南方言讲述小人物故事”。此次推出的《小地方》是他的一次全新尝试。

史不凡告诉河南日报客户端网友,《小地方》与自己之前的作品风格有很大不同,是一首用普通话演唱的民谣。这首歌更是对自己来郑州20年的一次纪念,他希望大家在歌中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故事、属于自己的过去、属于自己的温暖记忆。

小地方

作词 演唱:史不凡

作曲 编曲:宋清安

网友龙猫:在郑州过了快四十年的小日子,猛然发现这个小地方已经变了样。

网友℡data:开头的二七塔声音拜了~仰望二七塔,依然怀着小地方的心,却发现郑州已经成了大都市,唯一不变的是二七塔钟声依旧!

网友杨现岭:这歌真好,好像年轻的自己又在歌里活了一遍。彼时的愣头青,今天已经中年,彼时的焦虑和艰苦,在回忆里发酵之后好像也变得温暖起来,像那缕小黄光。

网友Emily Gao:晃晃悠悠的杭城地铁上,闭着眼睛听完了这首《小地方》,给郑州的一封情书,开头那二七塔的钟声,还有种种亲切的歌词,不知到底是解了我的乡愁,还是加深了你的归心~

编辑:赵霄翔

河南方言“神曲”《我是不是恁哥》走红:“来,干了这碗心灵鸡汤

文明小编语

随着一档以传承方言文化为口号的电视节目的热播,乡音土语再受关注。与一些语言学家认为汉语方走向衰落相反,近几年社交平台上不断涌起“玩转”方言的热潮。其中,多首接地气的方言“神曲”轮番爆红,网友称“被正能量洗脑也甘愿”。

《我是不是恁哥》视频截图

“听话听音儿,求河南人办事得听他说几个‘中’。要是半晌不吭气,最后冒出一个‘中’字,这事儿就成了,要是你话音刚落他就一连串‘中、中、中’地满口答应,那基本就不中了。”因创作河南方言歌曲一炮而红的史不凡这套方言理论,也是他对作品受追捧的私人注解。

2013年,他的业余试水之作《我是不是恁哥》甫一亮相就传遍街头巷尾,网上点击量一举突破千万,被奉为方言“神曲”。“毛子哥”甚至成了他行走江湖的名号。

此后,内容各异的河南方言音乐作品接连出炉,一度成为河南人聚会闲谈的必备节目甚至老乡相认的接头密码。

《我是不是恁哥》视频截图

在其他省市,用方言创作的歌曲也不断走红。

“这些歌通俗易懂,用词地道,节奏感也强,听几遍就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史不凡称,传唱度高也是方言影响力的一种表现。事实上,生活中已很少使用方言,甚至对部分方言词汇十分陌生的青少年,也对充满幽默感的方言歌曲表现出了浓厚兴趣。河南洛阳一名小学生熟练掌握好几首方言歌曲,在同学中很受追捧。

作者史不凡

有意思的是,在诙谐、接地气的外表下,这些走红的方言歌曲往往还包裹着正能量。

《武汉拐子哥》以湖北道情腔起头,用武汉方言说唱,表现的是武汉地铁3号线开通等日新月异的城市变化。《啪啪歌》展现的是南京本地生活特色和热情包容的精神。郑州市交管部门的《白搁这儿乱了》本身就属公益宣传,借鉴方言“神曲”的创作风格,用方言幽默欢快地阐释酒驾的危害,在朋友圈“传疯了”。

“来,干了这碗鸡汤!”在郑州从事医务工作的80后白杨说,方言跟音乐结合有一种奇特的喜感,平时工作任务重,听上几遍就心情大好,“就算传播正能量也毫无说教色彩,不知不觉就被洗脑了。”

“毛子哥”火了以后,史不凡被郑州消防聘为宣传形象大使,创作了一系列消防安全主题的作品。

“不要觉得方言土,它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是很惊人的。”得知在美国等地都有自己的粉丝群,史不凡觉得自己沾了方言的光。他5岁学说相声,师从名家李金斗,说学逗唱功底深厚,这为歌曲创作提供了艺术上的支持,而方言这种形式为作品传播提供了情感上的认同。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古文字专家齐航福认为,各类方言作品的流行,表面上是因娱乐性,背后是母语文化根基的力量。带有浓郁地域文化特色的方言,承载着各个族群的情感和文化记忆,充满趣味的方言作品,迎合了年轻人的口味,不失为一种保护和传承。

(来源:新华社)

本文作者及来源:Renderbus瑞云渲染农场https://www.renderbus.com

点赞 0
收藏 0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本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