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da 春节大片!贾玲占C位待遇超大青衣马伊琍,李现马龙站她两侧

现在奢侈品牌选择合作明星,都是批发大使。选一两个代言人,剩下的明星给品牌挚友,形象大使,再细分亚太区,全球和中国区。各种头衔加起来,一个奢侈品牌合作的艺人少说有十几个。

Prada这个品牌经常在选艺人方面踩雷,选择了不少塌房艺人。品牌方连续受挫,吸取了经验,之后再选合作艺人上,以稳为主,不再追求所谓的流量。

现在春节马上来临,Prada集合所有艺人拍了春节大片。从大合影中,也能看出阵容强大,各个领域都有,还各有特色,几位大咖一看就比较稳。

占据C位的是贾玲,贾玲是去年才跟Prada合作,自从热辣滚烫,贾玲瘦身成功,她转型成功,Prada就给她投出了橄榄枝,并且给了她最高待遇,给了她代言人头衔,还给她推了五大刊封面,让她在时尚领域地位提升。

贾玲虽然火,但是她转型成功后,咖位在什么位置,没有具体的概念。这一次,她待遇超过了大青衣马伊琍,就能窥探一下她在圈内的地位。

娱乐圈最红的女明星当属大青衣和大花旦,四大花旦是娱乐圈金字塔的地位,仅次于大花旦的是大青衣。孙俪,闫妮,殷桃还有马伊琍,宋佳这些属于大青衣,有奖项,有演技,有代表作。

马伊琍绝对算一线大青衣,贾玲待遇超过她,在娱乐圈那肯定属于Top的存在。

站在马龙两侧的是马龙和李现,龙队的地位不用说了,国民度和在体育圈的存在,那都是超一线,不过体育明星在时尚圈,待遇一般不如艺人,但是他仅次于贾玲,也算是超高待遇了,在大合影中,龙队造型清清爽爽,确实比一些流量小生跟品牌匹配度更高。

李现属于当红小生,每个奢侈品牌都会合作一个当红小生,考虑到粉丝购买力和带货能力,给他和龙队一样的待遇,可以理解。

其余的合作对象还有超模,杜鹃、 雎晓雯、 赵磊,超模的时尚形象摆在这,大合影中有他们出现,立刻增添了高级感。

另外还有运动员杨舒予、还有几位艺术大家,著名艺术史家,芝加哥大学教授巫鸿、当代水墨艺术家 彭薇 、著名画家张恩利 、著名建筑师胡如珊,这四位的加入,更是增添了大合影中的艺术和文化气息,让整体阵营更有高知感。

不得不说,这张年度大片拍的很用心。而贾玲占据C位,一头短发,穿搭时髦,自信又优雅,笑起来是那么明媚又迷人啊!

毕竟她确实值得这个C位,以前电影市场都是男导演和男演员的天下。而2024年,在盘点年度导演时,四位优秀的女导演上榜,分别是《热辣滚烫》导演贾玲,还有《好东西》导演邵艺辉,《出走的决心》导演尹丽川,还有《我的阿勒泰》导演滕丛丛。

女性导演上桌,让我们能够看到越来越多的女性电影。贾玲也一直在朝这个方向努力,从你好李焕英开始,她一直在提携女演员,从张小斐到沈春阳,李雪琴,越来越多的女演员愿意跟贾玲合作。

贾玲站在那里,好像就代表了女性力量,让大合影看起来充满了自信,品牌给了她这个排面,她也撑起了这个大合影。

从衣服到美人,都比《穿Prada的女魔头》好看一百倍

新剧《意大利制造》一播出,就被拿来和《穿Prada的女魔头》相比。

它们有着相似的故事构架:一个未谙世事的女学生,误打误撞进入了时尚杂志,成为业内知名女魔头的助理,从此游走繁华,体味着这个行业的绚烂和严酷。

但意大利式聚焦,与美国式惶惑和脆弱不同,它关注的,是时尚业风云激荡、天才辈出的年代里,那些时尚人的初心

《穿Prada的女魔头》里,安妮海瑟薇扮演的安德丽娅入行伊始,每天都要灵魂拷问三连击:“时尚的意义是什么?时尚不是严肃的新闻!时尚的考究到底是不是无聊做作?”

但在有希腊罗马美学传统留存的意大利,他们不会在实用和美、严肃与精致之间建一座现代便宜生活之墙。美是内涵丰富的至高境界,谈论时不必羞怯。

《意大利制造》里,女主角伊莲妮进入著名的《引尚》杂志,虽懵懂,但满心好奇与热情。

另一位女主角丽塔原型是意大利《Vogue》传奇主编弗兰卡索萨妮,她有着女魔头的严格、果断、挑剔,也有着女性的温柔与扶持。

《意大利制造》剧中人物丽塔

意大利《Vogue》传奇主编弗兰卡索萨妮

丽塔带着伊莲妮走访设计师、给伊莲妮表达意见的空间,在她出错时替她承担。通过一件曾被用在电影里的皮衣告诉她:“维斯康蒂善于用平实的语言讲述美,他的文字和画面足以打动所有观众,不只是有文化的人,明白吗?这也是我们在努力的方向。”

而伊莲妮,也比美国甜心独立自信得多,因为不满教授的陈腐观念在论文答辩时离席;在种族歧视还很严重的年代,大胆启用黑人女服务员做大片模特,展示衣裳之美;因不想陷入家庭主妇生活,与渴望步入婚姻的男友分手。

最后一集里,老员工阋墙,杂志陷入危机,她独自一人飞去纽约,去街头寻找平民化的时尚未来,请年轻摄影师在屋顶天台、街道拍摄大片,如今挂在各品牌嘴边的“场景化”,当时已被她用来力挽狂澜。

1975年的意大利,街头正爆发着一场又一场的平民运动。二战后,意大利经济有过一段腾飞,七十年代因为石油能源问题陷入疲软。劳资纠纷、暴力运动,政治经济危机不断爆发。此时的时尚圈关键词是:新女性民族产业平民化

女性渴望当家庭主妇之外更好的出路。意大利本地时尚业也想在法国的重压下抬头。怎样发展意大利时尚业?如何联通设计师与普通大众的生活?新女性的美内核是什么?时尚人需要作答。

《引尚》杂志内有保守与革新两派,听到未来惊雷的丽塔和伊莲妮等人坚持:时尚应当反应社会的变革,应当更广泛地与平民发生联系,应当将注意力放到有才华的设计师身上,尤其是是意大利的设计师。但保守派认为,用美丽的服饰拍出动人的画面,换取广告版面就够。在时间验证之前,新与旧总有一段激战。

《意大利制造》不是意大利版《穿Prada的女魔头》。相反,它用它的考究与深入,对其他时尚剧进行了嘲讽,嘲讽它们的轻浮与短视,被浮华障目,不见深情。

时尚的底色是对生活、对人、对不断发展着的社会的深情、热爱与嘲讽。设计师用印染、图案、针织、色彩、线条构筑它们,摄影师、编辑、排版时用图片与文字营造深情燃烧时的绚烂意境。于是,都市人有了触手可及的美的指引与鳞甲。

《意大利制造》的主演是模特赖求华,在这部剧之前她以阿玛尼的代言人闻名。据说,这部剧的团队,出身是时尚圈,为营造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美学氛围,他们四处搜罗当时的古着、家饰。

剧中海量华服,都是如假包换的70年代制品,华丽、桀骜。万里迢迢从海外寻来,为还原彼时意大利风貌。剧中有一场Krizia大秀,没有影像资料留存,团队找来当时观看者的秀场笔记,全球搜寻那些引发轰动的作品,格纹热裤、绣着猛兽的上衣等,许多都是从日本空运回米兰。

复原当年的女性个性宣言的热力,与剧中人物对时尚的态度——“我认识一大群人,他们试着用创造力,用美的事物、热情来改变世界”——毫无二致。

对喜欢时尚的观众而言,这部剧就像是一个vintage秀场,镜头里随意一盏落地灯,都可能是当年某位名设计师的作品。每一集都有大师的科普,譬如被誉为成衣之父的Walter Albini,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Armani和Versace等等。

年轻的Armani对伊莲妮说:“你们女人总是被嘲弄,总是过于光芒四射,负担得太多,好像你们唯一的目的就是要被人抱上床。优雅不是要惹人注目,而是被人铭记。”

时尚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在消费主义几乎到了危机的如今,被滥用的“时尚”这个词几乎和速朽、肤浅、网红式模仿画上等号,但它的本质并不是如此。

剧中几个段落,或许能说明这一点。

剧中伊莲妮刚进杂志社不久时,收到摄影师送的一条美丽的丝巾。她经常使用它,用它细心地搭配各式红色、宝蓝色外套。藏在领口的那点小装饰,是年轻自我在跳跃。

伊莲妮的爸爸要在工会发言,妻子为他定制了一套西装。平日粗声大气的他,上台前小心翼翼地穿上它,那是对自身所处位置的审视与尊重。

童装大片需要模特,编辑找来门房的女儿,让一群小朋友在典雅的古堡边跟着音乐敲着杯盘玩耍。自由天性绽放时,便是美本身。

时尚背后是人的态度,它无规则、无边界,但永远真诚。

喜欢时尚的人,不妨借着这部剧观照本心,而对时尚无感的人,或许可以在其中找到重新打量这一方锦绣天地的理由。

1.国产青春剧,快来“抄”作业!

2.引发众怒的“反人道”片,是神作还是暴行?

3.终于!可以来夸TVB新剧!

成人级无删减!高分爆款大女主爽片激情上映,票房却扑街?

不知道有多少人在等这部片子。

关键词:近期最高分院线片,豆瓣8.9。

然而一看票房——

585万。

上映一个多月,居然连千万大关都没破。

是这届观众审美不行?

更或许是。

冷遇,来自藏在背后的巨大争议——

泳者之心

Young woman and the sea

抱歉,Sir实在不喜欢它的译名。

原因会在稍后揭露。

对海报的第一眼印象,或许解释了它不讨喜的原因——

乌云密布,色调阴沉。

苦难叙事?

不。

如果这个看上去沉重的历史传记片的定位,让你误以为这是部女性卖惨片。

那么。

你可能错过了今年最值得在电影院观看的电影之一。

01

故事发生在1914年,纽约。

特鲁迪(黛西·雷德利 饰)出生在一个五口之家。

上有姐姐,下有弟弟,夹在中间的特鲁迪是另一个“德善”。

她像德善一样普通。

也像德善一样顽强。

小时候得了荨麻疹,医生说没救了,结果特鲁迪硬生生熬走了病魔;

当时的社会氛围重男轻女。

上桌吃饭,父亲和弟弟能单独坐在一边。

挤在一起的特鲁迪和姐姐虽然不说话,但她们对这一切都心照不宣。

当时纽约出了一件大新闻——

一辆渡船在靠岸时出了意外,死了几百号人。

奇怪在哪?

要知道船离渡口只有十几米,只要轻轻一跃就能活下来。

但事故的大部分死者都是女性。

因为她们不会游泳,所以哪怕干坐着等死,也不敢跳船求生。

听到这个消息。

特鲁迪一家坐不住了。

爸爸:我们得把儿子送去游泳,哪天碰到事能保命。

妈妈:女儿的命也是命。

两口子争吵,来源于特殊的时代背景——

二十世纪的美国。

第一波女权主义浪潮还未达巅峰,体育运动仍旧是男性专属。

游泳?

这在女性露出大腿都会被逮捕的纽约,想都不要想。

于是双方各退一步。

在妈妈的坚持下,特鲁迪和姐姐可以学游泳,但只能由父亲教导。

从学最初级的狗刨,到参加“不上台面”的女子游泳队,全都得低调行事。

女孩们在小小的游泳馆里练习。

那里的条件恶劣到什么程度呢?

为了保持池水的温度,她们甚至需要每天自己烧煤。

而对比男性的游泳训练——属于他们的是整片大西洋。

但哪怕不公平如斯。

特鲁迪。

骨骼清奇,为水而生。

她刚会游泳就去比赛,一拿奖就停不下来。

纽约女子第一、全美女子第一乃至世界第一,奖杯多到挤满柜子。

直到1924年的巴黎奥运会,偏向男性的赛制终于让特鲁迪碰了壁。

但,她又怎么会甘心?

既然人办的体育赛事受限于性别桎梏,那她就换个比法。

特鲁迪的目光投向大海——

横渡英吉利海峡。

过去几百年,这项挑战只有顶尖的男运动员才做得到。

大海虽然无情。

但它却对所有性别一视同仁。

面对这项不可能的任务,特鲁迪愿意赌上自己的性命。

因为她要打破的不仅是顶级运动员的纪录,更是社会对女性说“不”的惯性。

02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疑惑。

就这?

一碗女权馊鸡汤,居然值8.9分?

当然。

你可以认为煽情和正能量是迪士尼过时的老帮菜。

但要知道。

这部传记电影所表达的含义,远远不只“打拳”这么简单。

故事改编自美国前女子游泳运动员的真实经历。

特鲁迪,全名格特鲁德·埃德尔。

她代表谁?

女性。

但,只是女性吗?

片中许多的细节,正发出性别之外的拷问——

比如,种族。

特鲁迪一家来自德国,爸爸是屠夫,妈妈是主妇。

爸爸收摊回家,会跟妻子抱怨肉铺故意刁难德国人和爱尔兰人;

特鲁迪姐妹参加女子游泳比赛,被男教练嘲笑泳姿像“德国牧羊犬”;

姐姐爱上美国小哥,但最后认命地嫁给父母给她选的德国男人。

日耳曼人的身份本来是他们被当作“异端”的原因。

但是呢?

习惯了这一切的他们,却又反过头来将“异端”当作否决一切的工具。

特鲁迪身上压着三重大山:

种族、性别。

除此之外,还有她小时候因为荨麻疹导致的轻度耳聋——残疾。

刚进女子游泳队的时候,教练就提醒过她:频繁下水对你的耳朵并不好。

但特鲁迪根本不在意。

她在游泳队被年长的女孩欺负,训练时又遇到歧视女性的男教练。

比赛时,还被畸形的比赛规定打压:女性只能游蛙泳(因为美观)。

以及在前往巴黎参加奥运会的邮轮上——

男运动员们都在增大训练量。

女运动员唯一的任务却是呆在房间里不能抛头露面,只有男人们吃饭睡觉的时候才能来到甲板上活动活动。

特鲁迪面临的不只是性别歧视,还有同辈、国籍乃至健康带来的压力。

但即便如此。

她还是全都忍了下来。

为什么?

因为她深知,如果不是游泳这项运动,一个出身屠夫家的日耳曼残疾女孩还能有什么未来?

放弃的下场,不就是成为自己的姐姐,自己的母亲。

她们一辈子都囿于厨房,只有因为担心孩子而扑簌簌掉眼泪的份。

是的。

没受过高等教育的特鲁迪,可能都不知道什么叫女权运动,什么叫同工同酬。

她只是本能地不想过所有女人,甚至是所有人都习惯的那种日子。

相比男运动员渡海是为了功成名就。

对特鲁迪而言,这项挑战,更像是她的“遗愿清单”。

循规蹈矩不是她要的生活。

毕竟对一个处处违背常理的人来说,不正常,才是最大的正常。

她也不是为了报复男性,或是想要成为什么意见领袖才选择这条路。

而是在背负了太久的异类标签后意识到——

疯。

才是她回应一切,反抗一切的最终出路。

对女性的偏见也好,种族歧视,健全人对残疾人居高临下的怜悯,都是她内心的一股“邪力”。

支撑着她完成常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甚至成为战胜大海后,她理应享受到的舆论偿还。

特鲁迪深知。

越是自己这样的人,就越是得去做超出想象的事。

越是小众弱势群体,越要珍视自己所剩无几的力量。

她抱着必胜的决心,去做敢死队,去做破路人,去成为异端们的先锋。

哪怕。

特鲁迪面对的阻力太多,除了家人的反对,还有教练的阻挠,有心人的戏谑,舆论的幸灾乐祸。

就像,明明体育运动是为了更高更快更强,意义在“人定胜天”。

但因为她的性别。

甚至有人不顾死活,要让她尝尝“天意不可违”的下场。

所以面对这样的情况,你还能说这样的一部片子只是“打拳”吗?

那看来。

特鲁迪挥出的力道,确实是不偏不倚地落到时代最痛的地方了。

03

现在再回到最开始的那个问题。

为什么Sir不喜欢这部片的译名:泳者之心。

客观来讲,它并没有犯翻译上的错误或是对影片有不当的理解。

但比较微妙的是。

它太过冷静,严肃,甚至有些堂而皇之的漠然,让人觉得——

仿佛刻意在去性别化。

怎么说?

要知道这部片的原名是Young Woman and Sea,直译为“年轻女性与海”。

普通,却点出了这部片最重要的部分。

那就是特鲁迪所背负的重压,面临的挑战以及她这项成就最大的难度。

因为她是历史上第一个横渡英吉利海峡的女性。

影片里,无数细节也再三强调了她的身份对女子游泳体育发展史的意义。

但是呢?

一个去性别化的片名,却悄悄把这部电影最重要的元素淡化了。

豆瓣上。

不难见到许多评论的诟病,也来源于此。

为什么会这样?

或许问题,来自于一种惯性的忽视。

电影里有这么一个细节——

当特鲁迪第一次拿到游泳金牌时。

她获胜的新闻和讣告排在一版,头版头图,却刊登的是澳大利亚女子游泳队的着装丑闻。

面对刚刚拿下冠军的特鲁迪,一拥上来的男记者们更是殷切问道:

“你会烤蛋糕吗?会跳舞吗?有男朋友吗?”

对于获胜的女性选手。

报纸没有写她们训练的痛苦,赛程的漫长以及奖项的含金量。

恰恰相反。

给予她们的,更多是对外貌的赞扬:

“泳池的白天鹅”、“水中的美人鱼”。

是的。

或许对于片方来说,他们就如同当年的记者一般,觉得“女性”的身份对票房无济于事,人们关心的是“勇气”,是“运动”,于是取了这么一个中性的名字。

但问题是。

“泳者之心”虽然彰显了特鲁迪作为专业运动员的素质,但却在客观上并不会如同许多神级译名般,为电影点睛,为电影增色。

反而遗漏了重要的女性信息。

所谓“信雅达”。

“信”与“雅”有了,“达”却被抛诸九天之外。

你说故意的吗?

倒也未必。

就像那群男记者一样,关注女选手的私生活,赞扬她们的美貌,显然也并非出自恶意。

只是。

我们知道当年这样的取向是因为女性地位,人们觉得女性只该待在家里相夫教子,并展现美美美。

这是时代局限。

而现在呢。

这种下意识的取舍,是否同时也意味着,当下这个社会,其实也并没有到“无需强调性别”的地步?

那么既然如此。

为什么我们不可以在已取得的基础上,步子齐平,甚至更往前进一步?

还记得片中。

有无数次特鲁迪面对镜头,试图打破第四面墙的场景。

她看向观众。

更是凝视着一百年后的现代社会。

或许在她的心中,一百年已经足够久了。

久到可以改变一切不平等。

而如今,我们的社会也的确诞生了无数的优秀运动员,诞生了无数的特鲁迪。

不论性别、种族、健全是否。

所有人都能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但是呢?

一百年后的今天。

那些不平等,就真的完全改变了吗?

或许。

特鲁迪有了“泳者之心”,但自己最原本的面貌,却被模糊了。

最后,Sir还想多说一句。

这部电影上映后,关于格特鲁德·埃德尔的信息多了起来。

面对镜头的采访。

编剧杰夫·纳桑森,再一次专门强调了电影的意义——

我很震惊

居然没有多少关于她的报道

所以能有这样一部作品我很开心

特鲁迪和她的家人

她们的故事终于有人讲了

一部优秀的电影可以为一位杰出的女性留下史书,这是我们的文化产业为人类反哺,所做到的极致。

可惜的是。

无论是排片还是票房,其实,它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

所以。

在这里,Sir还是想为她喊一喊冤——

如果是害怕无聊,迪士尼会打消你的担忧;

如果觉得事不关己,那么你会错失今年最高分的院线精品;

如果是因为害怕见到不公——

那么没关系。

因为这样的偏见早已在一百年前被特鲁迪打破。

而我们的往后,也只会诞生越来越多的女性议题和艺术佳作。

她。

还有她们。

会千万次地,毫不犹豫地,为自己,为同类。

跃入那片充满未知,但总要有人去征服的海洋。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穿Prada的南瓜

本文作者及来源:Renderbus瑞云渲染农场https://www.renderbus.com

点赞 0
收藏 0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本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