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黑系:Maisto 美驰图 悍马H2汽车模型 附简单摄影棚搭建

题目之所以取名叫暗黑系,并不是指的悍马H2的属性,而是这组照片的风格,偏于暗黑系。当然,暗黑系用在悍马H2身上其实也是恰当的,其野兽般强壮、凶猛的形象给人一种威慑,仿佛有股不知名的力量般。关于汽车我懂得并不多,也就不班门弄斧,对于悍马和H2的介绍可以点进去查看,不赘述。因为喜欢摄影又常常逛张大妈,趁着年底事情忙完的空档期,也想拍些图,码些字,发到张大妈还能和众多值友一起分享、学习、进步,是件挺有意思的事情。之前并没有摄影棚的概念,布光什么的全看大自然,接着前两次晒单分享的经验,自己琢磨出来的简易摄影棚的搭建,拍完后效果还可以,正式分享的时候会和大家具体说说需要注意的事情。下面先放上汽车模型的品牌和购买连接:

悍马H2 SUV(2003),Maisto

这个价格我觉得还是有点贵的

我先是去的室外拍摄了一部分,也提前上网查了室外拍摄模型的方法等信息,我的目标就是把模型拍出实车的感觉。由于条件有限,一个人又不想带太多东西到处跑,拍了一部分不太满意,也就作罢,遂自己捉摸着室内自己搭建拍摄场地拍摄,方便省事,以后有类似拍摄也不至于没谱。我主要看模型了,希望懂车的值友能给科普下相关知识,先看模型吧:

模型是1:18的悍马HUMMER H2 SUV 2003

颜色是亚光黑色,车身的主体材质是锌合金,拎着去外拍久了还是觉得有点沉的,拍摄的时候由于灯光原因导致白平衡有些失准,用暖光就是个错误

屁股也来一张,HUMMER印刻在后面,车灯并未发光,拍摄效果显得好一些,实物表现一般

车玻璃是工程塑料,很容易被划伤,个人觉得严重影响拍摄效果,因为已经被摸过一段时间,伤痕累累

亚光材质还有一个不好的就是很容易粘指纹,我记得我擦过,拍摄出来还是显得脏,不过悍马本来就不是娇贵型的

各个方向的试图都来一张,忽视一下惨不忍睹的玻璃划痕和指纹。前脸做工尚可,保险杠下方的进风口和保护起来的进气格栅显得很霸气,车灯的灯泡就一个点

留白。。应该叫做留黑 ,发现第一张和张大妈的logo有点贴合欸

模型的四门都可以打开,包括引擎盖,遗憾的是后备箱不能打开,不方便清理

悍马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车身与地面的高度差吧?霸气的H2车身长度达5171mm,高2062mm,和一般的家用车放在一起看着就是一个庞然大物

打开引擎盖看一下内部,原厂授权的真车数据,撇开做工不说,该有的都还是有的。H2提供标准的Vortec 6.0升V8汽油引擎,最大马力325匹,最大扭力522牛/米

离地半米高的车身配上不锈钢的迎宾踏板使得H2的气势更加撼人

H2车头包括一个整体式绞盘,大防撞杠与机器盖连动。前后保险杠上的挂钩也要比其它车型粗壮,充分显示了自己重量级的地位

车轮的一些细节。轮胎是固特异WRANGLER全地形越野样胎 LT315/70R-19,轮毂为19英寸3片式铝制轮毂带整体式胎唇锁定系统

座椅,看着像是软质的,实际上也是塑料材质,细节也有

整体看一下,这几张是手机(一加一)拍摄的,包括方向盘,可以看出内饰的一些细节还是不够精细的

离合、刹车、油门?

H2的中央信息中心配备了通用的ONSTAR卫星定位导航系统,DVD、CD机和带10个音箱的最新MONSOON(r)音响。其它高科技配置包括RAYTHEON夜视系统,互联网连接,笔记本电脑和移动电话工作台等,H2通过卫星定位系统,高度表、温度计和其它测量工具为驾驶员提供各种信息,不管是在高山上还是在沙漠里,你都能确定走的是正确方向,并能和任何人进行联系

车门及细节,还是那句话,精细度可能差点,不过该有的都有

底部结构。实车车底都有挡板保护,前后还有接近和离去挡板。这些挡板不是装饰品,而是保护工具。模型是有避震系统的,车轮和方向盘联动,转动也较为灵活

介绍到这里,就差不多了。主要是模型方面的介绍,连带说一点悍马H2本身的介绍,大部分都是查的资料,最后放两张图结束模型的介绍:

拍摄用的器材是尼康D7000配的适马17-50 f2.8

这个头也是多次被推荐过的,我一直在纠结要不要再如个50 1.8D,这个被推太多次了,但是有的值友说有了17-50其实没必要入了,一直没入:

D7000+适马17-50和悍马H2模型

下面说一下简易摄影棚的搭建(有影棚的土豪可以无视了):

主要是用KT板,看你需要什么颜色的背景就买什么颜色,黑白都有,KT板比较便宜,一般的文具店都有,我买的4块120*90mm的,2块钱一块,当然还有更大的,按需买。

现在来看搭建方式吧,有两种,也是经过我琢磨出来的,先看第一种:

就是四面围合起来,包括底部,这样的的方式不能造成全黑的环境,还是有背景光,具体来说就是如下的形式:

对于喜欢这种风格的值友来说这样就好了,其实我在发帖的时候也是很难取舍,不知道是全黑好还是背景亮好,但是有背景光的形式对布光要求很高,一不小心背景就变得很乱很杂,可以自己去体会下

还有一种就是我上面拍的那种,背景近乎全黑的,具体如下:

可以看出,这样是把正对面的那块板子歇着放,可以有效避免光反射到相机,可以弄一个差不多的黑色背景出来,我上面发的图片就是用这种模式拍出来的

当然,你可能还需要一些东西。首先是灯,买的起摄影灯的就无视了,这个灯传说中叫“文艺青年标配”?

这个灯不贵,70多块钱,不过灯泡另买还不便宜,当地有宜家的可以去看看,没有可以网购。重要:为了保持白平衡正常,不要买暖光的灯泡!我是用了两盏灯,像这样:

两盏灯布光

如果你想要拍摄物体的投影效果的话,底下铺kt板就行不通了。我用的是瑞斯拉书桌垫(86*58黑色)办公桌垫,反面是铁质,可以反光,就是这个

瑞斯拉书桌垫其实我觉得用黑色亚克力板,或者干脆在K他板上铺一块玻璃也是可以的,大家试试

因为拍摄的时候灰尘较多,所以还需要清洁装备,不然的话后期除掉这些蒙尘会很费劲,有备无患吧。我用是张大妈曾推过的威高清洁笔和清洁布,对灰尘的清洁很有效,也可以清洁相机,很方便:

通过这一次的拍摄,前后花了1天半的时间,当然编辑发布还得半天,LR后期的话也仅仅是调了白平衡和曝光。模型本身还不够精细,特别是内饰,和原厂的模型差距还是很大的,而且还不能遥控,车灯的处理也比较简单,如果加入灯光系统相信会更出彩,对于229的价格,我觉得性价比一般,因为我搜张大妈推荐的都是100元左右的,还能跑!!值友们都是藏龙卧虎,有不好的地方还请批评指正,关于拍摄和后期也请大家指教,强烈希望和大家交流各种经验 !我摄影几乎都不买配件,没有经验,什么灯啊、UV啊、偏光镜啊都没用过,就自己瞎折腾,说白了还是穷 。我以前拍风景较多,后来拍静物和人像,近期打算拍个雪景和星空,大家有没有什么经验传授的?压抑久了,我自己都害怕!大家轻拍,谢谢!

咱们跳跃用腿,人家跳跃用“腹肌”?

你能跳多高?

无论你能跳多高,跟本文提到的这些小家伙都没法比,它们能跳到体长的几十倍甚至100多倍,而且有些跳跃高手还不靠腿!

那么问题来了:不靠腿,拿什么跳啊?

如果说跳蚤是跳高界冠军的话,那么能够跳到体长几十倍的跳虫可以竞争一下跳高界的亚军了。

既然跳虫与跳蚤都有着出众的跳高能力,名字也相似,那么跳虫是跳蚤的“亲戚”吗?

跳蚤的弹跳过程(图片来源:SOOGIF)

跳虫与跳蚤虽然听起来十分相似,但实际上这是完全不一样的物种。

跳蚤的跳高能力依赖于一双超强弹跳能力的“大长腿”,而跳虫则不同,跳虫没有发达的跳跃足,但在腹部长着一套弹跳“神器”:弹器和握弹器。弹器不用时可以折叠在腹部握弹器的齿扣中,跳动时则会突然松开,敲击地面,使得身体腾空而起到达几十厘米高,相当于其体长的几十倍!

跳虫的弹跳过程(图片来源:Hågvar, S. 2010)

除了跳跃上的不同之外,它们还有着其它的差别。

1.种类和分类:

跳虫属于节肢动物中的弹尾纲,而跳蚤属于昆虫纲的蚤目。它们在生物分类上属于不同的类群。

2.形态:

跳虫通常体长在2至10毫米之间,具有椭圆形的身体,它们的身体通常呈现出金属光泽,颜色多样,包括绿色、蓝色、黑色等;跳蚤小型、无翅、善跳跃的寄生性昆虫,体形左右侧扁,棕黄至深棕色;体壁坚硬,长有许多鬃、刺、栉。

3.食性:

跳虫主要是杂食性,以腐烂物质、菌类为主要食物,而跳蚤以宿主的血液为食。

4.对人类的意义:

跳蚤对人有巨大危害,人被叮咬后往往会造成局部组织出现大小不等的丘疹,反应严重者有奇痒难耐的感觉,同时还可以引起缺铁性贫血。此外,跳蚤还是重要的细菌病毒传染媒介,传播疾病包括绦虫病、鼠疫、肾综合征出血热、地方性斑疹伤寒和巴尔通体病等,跳虫一般不直接危害人类健康。

在土壤和落叶堆里,跳虫是常见的小型节肢动物,成虫体长多在1-5 毫米,我们平时只要停下脚步细心查看或是用个放大镜看,在盆栽、浴室、步道栏杆、植被、树干、树灌丛等潮湿处都有机会看到跳虫。

跳虫广泛分布在全球各大陆和不同气候带,从高山到海边的潮间带,甚至是极地苔原都有它们的踪影,可说是分布最广的节肢动物之一。跳虫的分布密度因环境、物种组成等因素而有所不同,在每平方米的土壤中曾发现高达一万只跳虫。

跳虫不仅分布广泛,其种类也繁多,目前约有9,000个已命名的物种。

跳虫主要分为以下四个类群,形态大不相同:

原䖴目(Poduromorpha):体长形,弹器退化,触角短粗、与头部长度近似,各体节无很大差异;

长角䖴目(Entomobryomorpha):体长形,弹器发达,触角极长,前胸背板退化;

愈腹䖴目(Symphypleona):体节愈合成球形,触角比头长,体色多样;

短角䖴目(Neelipleona):体节愈合,触角的长度短于头长,无眼,体色简单或无体色。

跳虫的类型(图片来源:Sandrine Salmon)

跳虫生活范围极广,从酷热的沙漠、冰冻的南北极到海拔最高的珠峰,足迹遍布全球各种生态系统。这主要归功于跳虫极强的适应能力,它们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发生了各种各样的适应性演化。

为了对抗潮湿的环境和沙砾的摩擦,跳虫进化出了特殊的表皮。跳虫的表皮由一个称为“表皮剪板”的特殊结构构成,这种结构由一层细胞膜和两层平行排列的蛋白质板组成。这些蛋白质板是由丝状蛋白和角蛋白组成的,具有很高的机械强度和弹性,能够保护跳虫的身体免受外界环境和捕食者的伤害。

跳虫表皮(图片来源:pixabay)

此外,跳虫的弹器也发生了各种适应性演化。生活在地表枯枝落叶层的跳虫弹器变得越来越发达,而生活在土壤中的跳虫弹器和握弹器慢慢退化甚至消失,因为丧失弹跳能力有利于跳虫在土壤孔隙中活动。有些水生跳虫的弹器特化成桨的样子,端节更宽,更平,使得跳虫跳跃时能支撑在水面上而不打破表面张力,甚至可以帮助跳虫划水。

水生跳虫的弹器(图片来源:Pexels)

作为土壤中最常见、密度最大的动物类群之一,跳虫是土壤中分解有机质、疏松和活化土壤的重要功臣。

跳虫栖息在各种凋落物、土壤表层和矿物层中,可以取食细菌、真菌和植物凋落物等,也被螨类、蜘蛛所食,参与土壤C循环,并实现营养物质在土壤食物网中的转移。这一过程对维护土壤的理化特性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包括土壤微团聚体(团粒构造)、孔隙系统、通气性、透水性、含水量等物理特性,以及土壤肥力(碳、钙含量等)、pH值等化学特性的变化

相对于其它土壤动物,跳虫对土壤污染,尤其是对重金属的反应非常敏感。一些跳虫种类易于在实验室培养,生活史短,繁殖量大且各发育阶段清晰,这些特征都有利于评价体系的建立。

现在,跳虫已被广泛应用于污染土壤生态风险和毒理评估研究中,成为监测土壤的重要指标。2010年,日本学者发现跳虫具有一种特有的金属硫蛋白基因(MTC),受到重金属刺激能够大量表达MTC蛋白,尤其是对重金属镉最为敏感,这一本领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分子监测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不同重金属刺激白符䖴MTC的表达情况(图片来源:Taizo Nakamori,2010)

从前文看,与跳蚤这个人类的“危害者”不同,跳虫可以说得上是“土壤健康小卫士”,这个小卫士守护着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壤,完全可以称得上我们人类的朋友。

土壤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物质运输和能量转化的中心枢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宝库,支撑着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调节温室气体排放并促进植物、动物和人类健康。而所有土壤中的生态学过程几乎都与土壤动物有关, 因此土壤动物多样性及其生态功能的研究至关重要。现在,您对跳虫这个土壤小卫士是否有了新的认识呢?让我们和跳虫一起,继续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壤环境吧!

守护我们共同的土壤(图片来源:pixabay)

参考文献:

[1] Becher PG, Verschut V, Bibb MJ et al. (2020). Developmentally regulated volatiles geosmin and 2-methylisoborneol attract a soil arthropod to Streptomyces bacteria promoting spore dispersal. Nat Microbiol 5, 821–829

[2] Thibaud JM, D\’Haese C. (2010). The small illustrated collembola. Newsletter of the Entomological Association of Auvergne.

[3] Salmon S, Ponge JF, Gachet S, Deharveng L, Lefebvre N & Delabrosse F. (2014). Linking species, traits and habitat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mbola at European scale. 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 75, 73-85.

[4] Santorufo L, Cortet J, Nahmani J, Pernin C, Salmon S, Pernot A, Morel JL & Maisto G. (2015). Responses of functional and taxonomic collembolan community structure to site management in Mediterranean urban and surrounding areas. 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Biology 70, 46-57.

[5] Hågvar, S. A review of Fennoscandian arthropods living on and in snow. (2010) .European Journal of Entomology, 107, 281-298.

[6] Taizo Nakamori, Akira Fujimori, Keiji Kinoshita, Tadaaki Ban-nai, Yoshihisa Kubota, Satoshi Yoshida, (2010). Mrna expression of a cadmium-responsive gene is a sensitive biomarker of cadmium exposure in the soil collembolan folsomia candida.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158, 1689-95.

作者:常亮1 李春波1,2 孙新3 吴东辉1

作者单位:

1.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 沈阳师范大学

3.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本文作者及来源:Renderbus瑞云渲染农场https://www.renderbus.com

点赞 0
收藏 0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本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