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源代码(建议收藏)

前言

读源码是大多数程序员进阶的重要途径,最近了解到很多朋友反馈读了一些源码但是收获不是很大,看了一些源码总是半途而废,有很多困惑。

主要表现为:

  • 读源码的时候并不知道该读啥
  • 很容易迷失在细节中,调试时跳来跳去跳晕了,很难坚持下去
  • 读完很快就忘掉了,无法灵活运用

网上也会有一些讲某个具体开源代码的系列文章,通常比较冗长,传授的都是“鱼”而不是“渔”。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我相信大多数同学希望得到方法论级别、更加系统化介绍如何更好地阅读源码的文章。 为此,在这里我打算将自己的读源码经验传授给大家,相信会让很多人理解问题的症结所在,给出一些“意料之外”的实用建议,让饱受读源码困惑的同学能够找到方向。

文章重点讲到如下内容:

  • 为什么很多人读源码收获不大?
  • 读源码究竟读什么?
  • 有哪些读源码重要的思想?
  • 有哪些好的读源码切入点?
  • 有哪些读源码非常实用的技巧?

整体概览:

为什么很多人读源码收获不大?

在我看来,大多数人读源码收获不大的主要原因如下:

  • 缺乏整体思维,迷失在细节中(如调试源码时跳来跳去,最后跳晕了)
  • 缺乏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不知道读源码究竟读什么(如源码的设计思想)
  • 角度单一(如从解决问题角度、性能优化角度、设计模式角度、每次提交、单元测试、注释等)
  • 方法单一(如不懂的高级的调试技巧,不懂的时序图插件)
  • 缺乏输出(不会输出成文章,不能讲给别人听)

读源码究竟读什么?

做事要“以终为始”,只有搞清楚读源码我们究竟想得到什么,我们才能避免“走马观花” 最终将收获无多的尴尬场景。

那么读源码读的是什么?我们要关注哪些方面呢?

读目的:该框架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比同类框架相比的优劣是什么?这对理解框架非常重要。

读注释:很多人读源码会忽略注释。建议大家读源码时一定要重视注释。因为优秀的开源项目,通常某个类、某个函数的目的、核心逻辑、核心参数的解释,异常的发生场景等都会写到注释中,这对我们学习源码,分析问题有极大的帮助。

读逻辑:这里所谓的逻辑是指语句或者子函数的顺序问题。我们要重视作者编码的顺序,了解为什么先写 A 再写 B,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读思想:所谓思想是指源码背后体现出了哪些设计原则,比如是不是和设计模式的六大原则相符?是不是符合高内聚低耦合?是不是体现某种性能优化思想?

读原理:读核心实现步骤,而不是记忆每行代码。核心原理和步骤最重要。

读编码风格:一般来说优秀的源码的代码风格都比较优雅。我们可以通过源码来学习编码规范。

读编程技巧:作者是否采用了某种设计模式,某种编程技巧实现了意料之外的效果。

读设计方案:读源码不仅包含具体的代码,更重要的是设计方案。比如我们下载一个秒杀系统 / 商城系统的代码,我们可以学习密码加密的方案,学习分布式事务处理的方案,学习幂等的设计方案,超卖问题的解决方案等。因为掌握这些方案之后对提升我们自己的工作经验非常有帮助,我们工作中做技术方案时可以参考这些优秀项目的方案。

读源码的误区

很多人读源码不顺利,效果不好,通常都会有些共性。

那么读源码通常会有哪些误区呢?

开局打 Boss

经常打游戏的朋友都知道,开局直接打 Boss 无异于送人头。

一般开局先打野,练就了经验再去挑战 Boss。

如果开始尝试学习源码就直接拿大型开源框架入手容易自信心受挫,导致放弃。

佛系青年

经常打游戏的朋友也都知道,打游戏要讲究策略,随便瞎打很容易失败。

有些朋友决定读源码,但又缺乏规划,随心所欲,往往效果不太好。

对着答案做题

我们知道很多小学生、初高中生,甚至很多大学生学习会出现眼高手低的情况。

有些人做题时并不是先思考,而是先看答案,然后对着答案的思路来理解题目。在这种模式下,大多数题目都理所当然地这么做,会误认为自己真正懂了。但是即使是原题,也会做错,想不出思路。

同样地,很多人读源码也会走到这个误区中。直接看源码的解析,直接看源码的写法,缺乏关键的前置步骤,即先自己思考再对照源码。

读源码的思想先会用再读源码

学习某个源码之前一定要对源码的基本用法有一个初步了解。

如果对框架没有基本的了解就直接读源码,效果通常不会太好。

一般优秀的开源项目,都会给出一些简单的官方示例代码,大家可以将官方示例代码跑起来,了解基本用法。

大家也可以去 GitHub 上搜索并拉取某个技术的 Demo,某个技术的 hello world 项目,快速用起来。

如 Dubbo 官方文档就给出了快速上手示例代码 ;轻量级的分布式服务框架 jupiter README.md 就给出了简单的调用示例。一些开源项目给出了多个框架的示例代码,如 tutorials。

先易后难

循序渐进是学习的一大规律。

一方面,可以先尝试阅读较为简单的开源项目源码,比如 commons-lang、commons-collection、guava、mapstruct 等工具性质的源码。

另外还可以尝试寻找某个框架的简单版,先从简单版学起,看透了再学大型的开源项目就容易很多。

可能很多人会说不好找,其实大多数知名开源的项目都会有简单版,用心找大多数都可以找到, 比如 Spring 的简易版、Dubbo 简易版。

先整体后局部

先整体后局部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认知规则,体现了“整体思维”。

如果对框架缺乏整体认识,很容易陷入局部细节之中。

先整体后局部包括多种含义,下面会介绍几种核心的含义。

先看架构再读源码

大家可以通过框架的官方文档了解其整体架构,了解其核心原理,然后再去看具体的源代码。

但是很多人总会忽视这个步骤。

如轻量级分布式服务框架 jupiter 框架 的 README.md 给出了框架的整体架构:

(图片来自:jupiter 项目 README.md 文档)

对框架有了一个整体了解之后,再去看具体的实现就会容易很多。

先看项目结构再读源码

先整体后局部,还包括先看项目的分包,再具体看源码

(图片来自:jupiter 项目结构)

通过项目的报名,如 monitor、registry、serialization、example、common 等就可以明白该包下的代码意图。

先看类的函数列表再读源码

通过 IDEA 的函数列表功能,可以快速了解某个类包含的函数,可以对这个类的核心功能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这种方式在读某些源码时效果非常棒。

更重要的是,如果能够养成查看函数列表的习惯,可以发现很多重要但是被忽略的函数,在未来的项目开发中很可能会用到。

下图为 commons-lang3 的 3.9 版本中 StringUtils 类的函数列表示意图:

先看整体逻辑再看某个步骤

比如一个大函数可能分为多个步骤,我们先要理解某个步骤的意图,了解为什么先执行子函数 1, 再执行子函数 2 等。

然后再去观察某个子函数的细节。

以 spring-context 的 5.1.0.RELEASE 版本的 IOC 容器的核心 org.springframework.context.support.AbstractApplicationContext 的核心函数 refresh 为例:

我们可以要特别重视每个步骤的含义,思考为什么这些要这么设计,然后再进入某个子函数中去了解具体的实现。

比如再去了解第 7 步的具体编码实现。

从该子函数的角度,“整体”为 if 和 else 两个代码块,“部分”为 if 和 else 的代码块的具体步骤。

从设计者的角度学源码

从设计者的角度读源码是一条极其重要的思想。体现了“先猜想后验证”的思想。

这样就可以走出“对着答案做题”的误区。

学习源码时不管是框架的整体架构、某个具体的类还是某个函数都要设想如果自己是作者,该怎么设计框架、如何编写某个类、某个函数的代码。

然后再和最终的源码进行对比,发现自己的设想和对方的差异,这样对源码的印象更加深刻,对作者的意图领会的会更加到位。

比如我们封装 HTTP 请求工具,获取响应后根据响应码判断是否成功,我们可能会这么写:

我们查看 okhttp 4.3.0 版本的源码,依赖:

okhttp3.Response 类的 isSuccessful 函数源码注释和代码 (kotlin):

发现和自己设想的不同,响应码的范围是 [200..300)。

通过这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发现自己对 HTTP 响应码的理解不够全面。

另外通过这个源码我们也了解到了源码注释的重要性,通过源码注释可以清楚明白的理解该函数的意图。

从设计模式的角度学源码

很多优秀的开源项目都会用到各种设计模式,尤其是学习 Spring 源码。

因此,强烈建议要了解常见的设计模式。

了解常见设计模式的目的、核心场景、优势和劣势等。

要理解设计模式的六大原则:单一职责原则、开闭原则、依赖倒置原则、接口隔离原则、迪米特法则等。

在读源码时注意体会设计模式的六大原则在源码中的体现。

如 jupiter 1.3.1 版本的 org.jupiter.serialization.SerializerFactory 类就体现了工厂模式。该类通过在静态代码块中使用 SPI 机制加载序列化方式并存储到 serializers map 中,获取时从该 map 中直接取,实现了已有对象的重用。

大家可以通过《设计模式之禅》、《Java 设计模式及实践》、《Head first 设计模式》等来学习设计模式。

从设计模式角度阅读源码,可以加深对设计模式应用场景的理解,自己编码时更容易选择适合的设计模式来应对项目中的变化。

读源码的粒度问题

很多开源项目代码行数非常多,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行,想都读完并且都能记下来不太现实。

前面也讲到读源码读什么的问题,个人建议大家读核心的原理,关键特性的实现,高抽象层的几个关键步骤。

不要追求读每一行代码,甚至“背诵”代码,因为工作之后学习的目的更多地是为了运用,而不是为了考试。

读源码的技巧通过注释学习源码

我们以 Guava 源码 commit id 为 5a8f19bd3556 的提交版的 CacheBuilder 源码为例。

如果我们想了解 expireAfterWrite 函数的的用法。

可以通过读其注释了解该函数的功能,每个参数的含义,异常发生的原因等。对我们学习源码和实际工作中的使用帮助极大。

通过单元测试学源码

同样以学习 6.1 的函数为例,可以通过 find usages 找到对应的单元测试。

可以执行在源码中断点,然后执行单元测试,了解源码细节。

从入口开始学源码

如下面是常见的 springboot 的应用启动主函数:

我们可以从 SpringApplication 的 run 函数一直跟下去。

有些朋友可能会说,跟着跟丢了怎么办?

大家可以在源码中打断点,然后通过左下角的调用栈实现源码的跳转,可以通过“drop frame”实现。

利用插件来学源码类图插件

可以使用 IDEA 自带的类图了解核心类的源码的关系。

如下图为 fastjson 的核心类的类图:

时序图插件

可以使用 Stack trace to UML IDEA 插件绘制错误堆栈的时序图,了解源码的执行流程。

推荐大家安装 SequenceDiagram IDEA 插件,读源码时可以查看调用的时序图,对理解源码调用关系帮助很大。

codota

强烈推荐大家安装 codota 插件(支持 Eclipse、IDEA、Android Studio) 通过该插件或对应的 Java 代码搜索网站。

如下图所示,我们安装好 codota 插件后,想了解 org.springframework.beans.factory.support.BeanDefinitionRegistry 的 registerBeanDefinition 函数用法。

直接在该函数上右键然后选择“Get relevant examples”,即可查看其他知名开源项目中的相关用法。

这对我们了解该源码的功能和用法有极大的帮助,我们实际开发中也可以多用 codota 来快速学习如何使用一个函数。

通过提交记录学源码

比如我们想研究某段源码的变动,可以拉取源代码,查看 Git 提交记录。

比如我们想研究某个感兴趣类的演进,直接选取该类,查看提交记录即可。

下图为 commons-lang 项目的,StringUtils 工具类的一个变更记录:

通过变更记录我们可以学习到早期版本有哪些问题,如何进行优化。

根据 issue 学源码

issues 是学习源码的重要途径,是我们提高开发经验的一个重要途径。

如果我们想深入学习某个开源项目,可以翻阅历史 issues 。

针对具体的 issue 中涉及的具体的问题入手了解大家对该问题的看法,学习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着重了解有多种方案时作者进行了何种考量,做出了什么取舍。

如 Add Immutable*Array.reverse() #3965:

搜索引擎大法

当我们对某些源码设计感到困惑时,可以在 Google 或者 Stack Overflow 上搜索问题的原因,往往会有些意外收获。

反编译大法

我们在读源码时经常会遇到类似下面的这种写法:

org.springframework.boot.web.servlet.context.ServletWebServerApplicationContext#startWebServer

在函数中声明一个和成员变量同名的局部变量,然后将成员变量赋值给局部变量,再去使用。

看似很小的细节,隐含着一个优化思想。这就需要借助反编译大法,在字节码层面去分析。

详细解读参见《为什么要推荐大家学习字节码?》。

总结

总之,读源码要着重思考,思考为什么这么设计?可能的原因是什么?然后去验证。

  • 学习代码在平时,工作时如果项目开发工期不紧,编码过程中进入源码分析学习,积少成多;
  • 在开发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可以选择进入源码调试,这样印象更深刻;
  • 此外,我们既要埋头苦干也要“仰望星空”(巩固专业基础),有些核心的软件设计原则,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的设计原理,都是源码设计思想的重要来源,如果专业基础不扎实,往往很难了解问题的本质。

背了几道面试题就敢说熟悉Java源码?我们不招连源码都不会看的人

来自:CSDN

作者:Baldwin_KeepMind

链接:https://blog.csdn.net/shouchenchuan5253/article/details/105196154

标题是我2019.6.28在深圳某500强公司面试时候面试官跟我说的话,即使是现在想起来,也是觉得无尽的羞愧,因为自己的愚钝、懒惰和自大,我到深圳的第一场面试便栽了大跟头。

我确信我这一生不会忘记那个燥热的上午,在头一天我收到了K公司的面试通知,这是我来深圳的第一个面试邀约。收到信息后,我激动得好像已经收到了K公司的Offer,我上网专门查了下K公司的面经,发现很多人都说他们很注重源码阅读能力,几乎每次都会问到一些关于源码的经典问题,因此我去网上找了几篇关于String、HashMap等的文章,了解到了很多关于Java源码的内容。看完后我非常的自信,心想着明天的所有问题我肯定都可以回答上来,心满意足的睡觉。

面试的那天上午,我9点钟到了K公司楼下,然后就是打电话联系人带我上去,在等待室等待面试,大概9:30的时候,前台小姐姐叫到了我的名字,我跟着她一起进入到了一个小房间,里面做了两个人,看样子都是做技术的(因为都有点秃),一开始都很顺利,然后问道了一个问题“你简历上说你熟悉Java源码,那我问你个问题,String类可以被继承么”,当然是不可以继承的,文章上都写了,String是用final修饰的,是无法被继承的,然后我又说了一些面试题上的内容,面试官接着又问了一个问题:

“请你简单说一下substring的实现过程”

是的,我没有看过这一题,平时使用的时候,也不会去看这个方法的源码,我支支吾吾的回答不上来,我能感觉到我的脸红到发烫。他好像看出了我的窘迫,于是接着说“你真的看过源码么?substring是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如果你真的看过,不可能不知道”,到这个地步,我也只好坦白,我没有看过源码,是的我其实连简单的substring怎么实现的都不知道,我甚至都找不到String类的源码。

面试官说了标题上的那句话,然后我面试失败了。

我要感谢这次失败的经历,让我打开了新世界,我开始尝试去看源码,从jdk源码到Spring,再到SpringBoot源码,看得越多我越敬佩那些写出这优秀框架的大佬,他们的思路、代码逻辑、设计模式,是那么的优秀与恰当。不仅如此,我也开始逐渐尝试自己去写一些框架,第一个练手框架是“手写简版Spring框架–YzSpring”,花了我一周时间,每天夜里下班之后都要在家敲上一两个小时,写完YzSpring之后,我感觉我才真正了解Spring,之前看网上的资料时总觉得是隔靴搔痒,只有真正去自己手写一遍才能明白Spring的工作原理。

再后来,我手上的“IPayment”项目的合作伙伴一直抱怨我们接口反馈速度慢,我着手优化代码,将一些数据缓存到Redis中,速度果然是快了起来,但是每添加一个缓存数据都要两三行代码来进行配套,缓存数据少倒无所谓,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数据需要写入缓存,代码变得无比臃肿。有天我看到@Autowired的注入功能,我忽然想到,为什么我不能自己写一个实用框架来将这些需要缓存的数据用注解标注,然后用框架处理呢?说干就干,连续加班一周,我完成了“基于Redis的快速数据缓存组件”,引入项目之后,需要缓存的数据只需要用@BFastCache修饰即可,可选的操作还有:对数据进行操作、选择数据源、更新数据源、设置/修改Key等,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第一次自写轮子,而且效果这么好,得到了老大哥的肯定,真的很开心。

那么现在我要问你三个问题:

  1. 你看源码么?
  2. 你会看源码么?
  3. 你从源码中有收获么?

1.快速查错、减少出错

在编码时,我们一般都发现不了RuntimeException,就比如String的substring方法,可能有时候我们传入的endIndex大于字符串的长度,这样运行时就会有个错误:

有时候稀里糊涂把代码改正确了,但是却不知道为什么发生这个异常,下次编写的时候又发生同样的问题。如果我们看过源码,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个异常发生的原因:

源码中给出了三个可能抛出上面异常的情景,那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三种情景去检查我们的代码,也以后在编码的时候注意这些问题。

2.学习编程习惯

还是说上面的substring源码,请注意他的return,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写?如果没有看过源码,我肯定会写成下面:

虽然功能是一样的,但是运用三元运算可以用一行代码解决问题,而且又不用写if语句,现在我已迷上了三元运算符,真的很好用。

3.学习设计模式(针对新手)

好吧!我摊牌了,作为一个半路出家的程序员,我没有接受过系统化的教学,所有的都是自学,在之前我完全不了解设计模式,只知道有23种设计模式,最多知道单例模式。

不了解设计模式最主要的原因是当时没有实战经验,自己写的项目都是比赛项目,完全不用不上设计模式,基本上是能跑就行。我第一次接触设计模式是在log4j的工厂模式,当时是完全不懂工厂模式该怎么用,就是看着log4j的源码一步步学会了,然后自己做项目的时候就会有意无意的开始运用设计模式,下面是我项目中使用单例模式获取配置类的代码:

3.小总结

你们可能很多人都会觉得上面的东西很简单,请不要被我误导,因为上面都是最简单的例子,源码中值得学习的地方非常多,只有你自己去看,才能明白。

我们这里以一个热度非常高的类HashMap来举例,同时我非常建议你使用IDEA来阅读编码,其自带反编译器,可以让我们快速方便的看到源码,还有众多快捷键操作,让我们的操作爽到飞起。

1.定位源码

其实定位的时候也有多种情况:

Ctrl+左键

像这种情况,我们要进入只属于HashMap类的方法,我们可以直接Ctrl+左键就可以定位到源码位置了。

Ctrl+Alt+B

HashMap的put方法是重写了Map的方法,如果我们用Ctrl+左键,会直接跳到Map接口的put方法上,这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此时我们应该把鼠标光标放到put上,然后按下Ctrl+Alt+B,然后就出现了很多重写过put方法的类。

找到我们需要查看的类,左键点击就可以定位到put方法了。

2.查看继承关系

一个类的继承关系很重要,特别是继承的抽象类,因为抽象类中的方法在子类中是可以使用的。

上一步中我们已经定位到了HashMap源码上,现在拉到最上面,我们可以看到类定义的时候是有一下继承关系:

当然,如果想更直观更详细的话,在IDEA中有个提供展示继承关系的功能,可以把鼠标放在要查看的类上,然后Ctrl+Alt+Shift+U,或者右键=》Diagrams=》Show Diagram,然后我们就可以看到继承关系:

然后大致查看下AbstractMap抽象类,因为有可能等下会用到。

3.查看类常量

我们进到HashMap构造函数时,发现了以下代码:

我们只知道initialCapacity是我们传入的初始容量,但完全不知道这个DEFAULT_LOAD_FACTOR是什么、等于多少,我们可以先大致看一下这个类所拥有的的常量,留个印象就好,有利于等下阅读源码,Ctrl+左键定位到这个量的位置,然后发现还有好几个常量,常量上面有注释,我们看一下,这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些常量:

这样,我们就对HashMap中常量的作用和意义有所理解了

4.查看构造函数

我们一般看一个类,首先得看这个类是如何构建的,也就是构造方法的实现:

很明显,上面的构造函数指向了另一个构造函数,那么我们点进去看看

这里就是我们构造函数实现的地方了,我们来一行一行的去分析:

1.我们的initialCapacity参数是我们一开始传进来的16,loadFactor是上一步中用的默认参数0.75f。

2.判断初始容量是否小于0,小于0就抛出异常,不小于0进行下一步。

3.判断初始容量是否大于最大容量(1 << 30),如果大于,就取最大容量。

4.判断加载因子是否小于等于0,或者是否为数字,抛出异常或下一步。

5.初始化这个HashMap的加载因子。

6.最后一行是HashMap的扩容机制,根据我们给的容量大小来确定实际的容量,我们来看一下该方法的源码。

这一步其实就是为了求大于我们设定的容量的最小2的幂数,以这个值作为真正的初始容量,而不是我们设定的值,这是为了随后的位运算的。现在我们解释一下上面的运算:

以cap=13为例,那么n初始=12,n的二进制数为00001100,随后一次右移一位并进行一次与n的或运算,以第一次为例,首先|=右边运算为无符号右移1位,那么右边的值为00000110,与n进行或运算值为00001110,反复运算到最后一步的时候,n=00001111,然后在return的时候便返回了n+1,也就是16.

至此,我们完成了一个空HashMap的初始化,现在这个HashMap已经可以操作了。

5.查看方法逻辑

我们一般使用HashMap的时候,put方法用的比较多,而且他涉及的内容也比较多,现在来定位到HashMap的put方法。

put方法又调用了putVal方法,并且将参数分解了,key和value没什么好说的,我们来先看一下hash(key)这个方法干了什么。

如果当前key是null,那么直接返回哈希值0,如果不是null,那就获取当前key的hash值赋值给h,并且返回一个当前key哈希值的高16位与低16位的按位异或值,这样让高位与低位都参与运算的方法可以大大减少哈希冲突的概率。

OK!多出来的三个参数,其中hash值的内容我们已经知道了,但是三个值都不知道有什么用,不要急,我们进入putVal方法。

看这上面一堆代码,是不是又开始头疼了,不要怕他,我们一行一行分解他,就会变得很容易了。

第一步还是要看注释,注释已经翻译好了,请享用。

然后来看内容

1.创建了几个变量,其中Node是HashMap的底层数据结构,其大致属性如下:

2.判断当前table是否为空,或者table的长度是否为0,同时给tab和n赋值,如果条件成立(当前的HashMap是空的),那就进行resize,并将resize的值赋予tab,把tab数组的长度赋予n,由于篇幅原因,这里不详细解说resize()方法,这个方法内容比较多,在其他文章中也说了很多,今天的重点是说明如何去读源码,而不是HashMap。

3.判断底层数组中当前key值元素的hash值对应的位置有没有元素,如果没有,直接将当前元素放进去即可。

4.接上一步,如果底层数组对应位置中已经有值,那就进行其他的一些列操作把数据写入,并返回oldValue。

我们走完整个流程后,总结几个需要注意的点,比如HashMap.put方法里要注意的就是resize,尾插,树与列表之间的转换。

由于篇幅问题,这个方法里的内容,我只是简略的说一下,具体的查看源码的方式和之前大同小异,一步步分析即可。

6.小总结

查看源码的几个技巧:

1.Ctrl+左键或Ctrl+Alt+B定位到正确的源码位置

2.查看类里面一些量,有个大概的认识

3.查看构造函数看实例的初始化状况

4.如果代码比较复杂,分解代码,步步为营

5.其他的源码的阅读都可以按照这个套路来分析

作者=萌新,如有错误,欢迎指出。

阅读源码绝对是每个程序员都需要的技能,即使刚开始很难读懂,也要慢慢去习惯。

对了,在这里说一下,我目前是在职Java开发,如果你现在正在学习Java,了解Java,渴望成为一名合格的Java开发工程师,在入门学习Java的过程当中缺乏基础入门的视频教程,可以关注并私信我:01。获取。我这里有最新的Java基础全套视频教程。

建议收藏!从入门到源码讲解的spring源码笔记,让你真正看懂源码

在当今的Java开发领域,Spring框架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工具。无论是企业级应用还是小型项目,Spring框架的高效、灵活和易用性都使其成为了开发者的首选。然而,对于很多初学者来说,Spring框架的源码复杂且难以理解,这成为了他们进一步提升技能的瓶颈。

今天就给大家分享一份前华为CRM架构师手码的源码笔记,真的是把核心的干货知识讲透了

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和理解,笔记采用了循序渐进的结构,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 基础知识:介绍Spring框架的基本概念、核心组件和常用注解,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2. IoC容器:详细解析Spring的IoC容器的实现原理,包括Bean的生命周期管理、依赖注入、Bean的创建和初始化等。
  3. AOP编程:讲解Spring的AOP编程机制,包括切面、切点、通知等概念,以及如何使用AOP进行日志记录、性能监控等。
  4. MVC框架:介绍Spring MVC的工作原理,包括请求处理流程、控制器、视图解析等。
  5. 数据访问:解析Spring的数据访问模块,包括JdbcTemplate、MyBatis集成、Hibernate集成等。
  6. 事务管理:详细讲解Spring的事务管理机制,包括声明式事务和编程式事务的实现方式。
  7. 高级主题:涵盖Spring Cloud、Spring Boot等高级主题,帮助读者了解Spring生态系统中的其他重要组件。

下面将这份文档的内容以图片的形式展现出来,但篇幅有限只能展示部分,如果你需要“高清完整的pdf版”,可以直接前往文末自取~

  • 第1节 Spring 简介
  • 第2节 Spring 发展历程
  • 第3节 Spring 的优势
  • 第4节 Spring 的核心结构
  • 第5节 Spring 框架版本

想都不用想,无非就是IoC和AOP。

思考:

IoC:什么是IoC?解决了什么问题?IoC和DI的区别?

AOP:什么是AOP?AOP在解决什么问题?为什么叫做面向切面编程?

七步法层层递进,从实战步步解决:

银行转账案例界面——银行转账案例表结构——银行转账案例代码调用关系——银行转账案例关键代码——银行转账案例代码问题分析——问题解决思路——案例代码改造

第1节 Spring IoC容器初始化主体流程

  • 1.1 Spring IoC的容器体系
  • 1.2 Bean生命周期关键时机点
  • 1.3 Spring IoC容器初始化主流程

第2节 BeanFactory创建流程

  • 2.1 获取BeanFactory子流程
  • 2.2 BeanDefinition加载解析及注册子流程

第3节 Bean创建流程

第4节 lazy-init 延迟加载机制原理

第5节 Spring IoC循环依赖问题

  • 5.1 什么是循环依赖
  • 5.2 循环依赖处理机制

第1节 AOP 相关术语

  • 1.1 业务主线
  • 1.2 AOP 术语

第2节 Spring中AOP的代理选择

第3节 Spring中AOP的配置方式

第4节 Spring中AOP实现

  • 4.1 XML 模式
  • 4.2 XML+注解模式
  • 4.3 注解模式

第5节 Spring 声明式事务的支持

  • 5.1 事务回顾

5.1.1 事务的概念

5.1.2 事务的四大特性

5.1.3 事务的隔离级别

5.1.4 事务的传播行为

  • 5.2 Spring中事务的API
  • 5.3 Spring 声明式事务配置

第1节 代理对象创建

  • 1.1 AOP基础用例准备
  • 1.2 时机点分析
  • 1.3 代理对象创建流程

第2节 Spring声明式事务控制

  • 2.1 @EnableTransactionManagement
  • 2.2 加载事务控制组件

Spring系统识图:

对于广大开发者来说,这份Spring源码笔记不仅是一份技术文档,更是一个宝贵的学习资源。它不仅适合初学者系统地学习Spring框架的核心原理,也适合有经验的开发者深入研究源码和优化技巧。通过这本笔记,大家可以:

  1. 系统掌握Spring框架:从基础到高级,全面了解Spring框架的各个方面,构建扎实的技术基础。
  2. 深入理解内部机制:通过详细的源码解析和实际案例分析,掌握Spring框架的核心机制和设计原理。
  3. 实战应用:通过丰富的实战案例和代码示例,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项目中,提升开发效率和项目质量。
  4. 拓展技术视野:了解Spring框架的最新技术和实践,拓展技术视野,为个人职业发展提供支持。

有需要获取文章中完整版资料的小伙伴,可以关注私信小编【666】,即可获得免费领取方式!!!

本文作者及来源:Renderbus瑞云渲染农场https://www.renderbus.com

点赞 0
收藏 0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本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