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力波微信群访:技术、热点与科普的三位融合

引力波的发现引发公众关注,为第一时间为公众答疑解惑,北京科技报积极开展微信群访活动,开辟了科普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新形式,成为“互联网+”背景下科普创新的新尝试,取得了良好科普效果,也引发了业内人士的冷静反思。

文/记者 王亚萍

引力波微信群访 对话嘉宾:

陈雁北(引力波论文作者之一、LIGO科学联盟核心成员、加州理工学院教授)

引力波微信群访 特约嘉宾:

胡一鸣(德国马普引力物理所、清华大学博士后、LIGO科学合作组织成员)

微信群访:

“引力波”引发科普新尝试

2月12日16时至17时30分,一场涉及中、美、德三地,囊括了7个微信群,逾2000名受众的访谈活动在微信网络平台上展开。访谈的主题就是人类首次直接探测到的“引力波”。

▲LIGO探测到双黑洞碰撞产生的引力波,打开了一扇观察宇宙的新窗口(示意图)。图片来源:LIGO新闻发布会直播截图

围绕引力波展开的微信群访活动,邀请到LIGO科学联盟核心成员、加州理工学院教授、引力波论文作者之一的陈雁北和德国马普引力物理所、LIGO科学合作组织成员胡一鸣加入“科学来帮忙”微信群对其访问。2000名受众包括科技专家、媒体人、普通学生、科学爱好者甚至广场舞爱好者等。为保证访谈顺利进行,由主持人控场,成员依次用文字提问,嘉宾则可以利用文字或语音作答。同步直播群中的提问由主持人收集、筛选后向嘉宾提出,以保证各个群都能参与和互动。

▲图为北京科技报举办的引力波微信群访截图

经统计,在90分钟的微信群访中,有效提问超过100次,内容既有艰深的物理知识,比如引力波的传输速度是多少?如何理解量子纠缠?为什么黑洞合并过程中发出的典型引力波波长接近黑洞以及引力波的偏振?如果超新星爆发,产生的引力波强度如何测算,LIGO是否能探测到引力波?也涉及相关研究的发展现状,例如目前我国引力波研究、天琴计划处于什么状态,本次研究成果发布对我国引力波研究有何影响等。更多的普通公众关注的还包括科学家本身的工作、生活情况,例如日常研究工作是怎样的,如何合理安排时间做到有条不紊地完成工作,在科普方面是否有相应的经费和制度支持,面对一个看似无望的研究,是否想过放弃,等等。

这些问题无论高低,受邀嘉宾都一一解答,不仅有问必答,还适时地向群成员提问,互通有无。在互动环节表现优异的成员还获得了表彰。

参与式围观:

拉近公众与科学的距离

在“互联网+”的浪潮下,科普信息化是必要的发展途径。科普想要做好原则上应该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信息化则提供了一种过去不具备的有利且有效的途径。

2016年2月11日至2016年2月16日,全网共监测到“引力波”相关信息1,369,960篇,其中微博1,126,343篇、论坛162,332篇、新闻15,038篇、微信11,821篇、博客52,734篇、移动客户端988篇、纸媒704篇。网络舆情关注度极大。

与此同时,光明网在北京科技报举办了微信群访引力波事件后,发表时评文章指出,一场约2000人互动的引力波讨论在“科学来帮忙”的8个微信群同步展开,这场讨论邀请了分别来自美国加州的陈雁北和德国的胡一鸣两位“引力波”项目参与者,中美德三地的互动讨论吸引了很多媒体、科学爱好者的目光。

关于引力波事件的微信群访活动是科普利用互联网工具的一次有益尝试。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的刘兵教授认为,“这次群访主要发问者是科技专家和媒体人,普通公众更多的是‘围观’。而在‘围观’中却能看到一些专业水平较高的科学工作者或者专业人士怎样去和一线科学家进行交流,并且这样的交流是没有经过过滤的,公众收获的是更加直观的信息。”

▲科学家制作的“捕捉引力波”示意图

过去,公众看到的科普往往都是媒体写好的稿子、现成的成品,未经过滤的,原汁原味的体验是过去科普中不多的形式。而现在科普信息化为公众提供了这样的可能——直接看到科普加工的过程。让更多的公众参与“围观”,拉近与科学的距离,可以说是对科普方式的一种拓展。

▲清华大学科技传播与普及研究中心主任刘兵教授

刘兵教授还提及“普通人对于科学家的工作、思考方式是陌生的,而这些内容恰恰也是科普中所需要的”,在微信群访中,当被问及“面对一个看似无望的研究,是否想过放弃”时,受邀嘉宾胡一鸣表示,“诗意一点地说,风景在路上,追逐探测的这个过程,也一样很美好”。这样直面的访谈让科学家不再是冷冰冰的,也不再有遥远的感觉,可以使公众更加亲近科学家,了解他们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

避免唯技术主义:

科普的内核在于建立科学思维

科普中国在对抽样4000条各大新闻媒体下网民评论分析时发现(部分言论包含多个观点,百分比总数大于100%):37.10%的观点认为“天才爱因斯坦的理论是对的;26.40%的观点认为“不是学霸,看不懂”;19.60%的观点认为中国的科学研究还需努力;12.40%的观点认为“美国的科技让人叹服”;7.60%的观点认为宇宙的无穷尽,让人敬畏。

▲针对引力波事件进行的抽样调查

此外,网民还关注引力波对健康的影响,分成了两派——引力波养生派和引力波防治派。引力波养生派认为:引力波是一种场,和磁场类似,可以用来养生。

引力波防治派认为:引力波是辐射,只要是辐射都是有害的,已经严重威胁了人们的健康和日常生活。凤凰新闻的文章《“引力波”的“危害”,请转给你关心的朋友》吹响了防治派抵制引力波的战斗号角。甚至有网友称在网络购物平台已经出现了一些防治引力波的商品。

针对这一现象,刘兵教授认为信息化并不能规避科学流言的产生,“普及科学不能只考虑技术性手段,技术手段我们可以利用,但是只靠这种手段而没有深层观念的改变,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我们需要一种更好的立场以及对科学的深层理解。”

对于科普工作者来说,引导公众正确认识和对待新生事物,是攻破科学流言的当务之急,而这一工作的核心任务是建立起公众的科学思维,从而避免盲目相信流言甚至编造流言。有了这种意识,科普工作者便会革新传播意识,更有创意地利用信息化等手段达到更有效的传播。

(转自《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动态》,中国科协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编印)

文字空气收藏笔记图片区

文字空气收藏笔记图片区

本图片区包括“洗心斋”存稿和胡一鸣视频讲座笔记两部分算第八第九本内容合体,共四十七张图片见证。存稿日期从20091113日开始无心平记的字样,主要内容是我自测的项目比较多而那阵子还有家庭官司以及工作问题想干不想干。第一次正式对外测卦收十块门票,他是看到我们单位楼下我的牌子自己找上三楼我其实有点不自信最后,摇卦我根据卦象讲了几句他还嫌我讲的少说:没了。记得他是问工作问题,我就感觉自己不太合适嘴巴的口舌工作还有点自知理亏的骗人羞愧。但起名字的事我干的还理直气壮,可惜也没有坚持下去。很后面的案例是摘抄书本的内容,就没有办法鉴别真假但作者很自嗨因为合乎他自己的理论和认知概念就想推荐成普遍真理。其实相对八字来讲周易预测比较容易上手虽然准与不准和技巧经验另说,就因为周易预测比八字预测更直观更具体就牵扯的所谓因素,摆在你面前就看你自己如何解读拿捏组合一套说词 ··· 而胡一鸣八字视频讲座虽然他嘻嘻哈哈说得简单,就是先把你纳入轨道的目的进入这个圈子因为都不进来这条道上跟着混成大队伍,他如何操纵你的心情和钱财就所谓先养鱼再尝鲜而且,人世间所有以营利为目的的职业或资本都是如此的规矩还能辐射其他行业。在这里胡一鸣先生的视频被我戏称最后到胡十六鸣,一共十六讲我大概看了十几遍最终也就明白大概。其问题被我看破也宣扬人人都能登堂入室我就看不习惯,在利益面前都忘记了初心你这是算命啊?凭什么都可以做这个行业?还有林武樟的文王八卦视频和梅花心易就最终或发现了不足,就自己弄个“洗心易”。还有邵伟中六爻视频,据称是邵伟华的弟弟 ···

本文作者及来源:Renderbus瑞云渲染农场https://www.renderbus.com

点赞 0
收藏 0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本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